盟經濟安全 李淳建議參考台灣經驗且勿對台去風險

盟經濟安全 李淳建議參考台灣經驗且勿對台去風險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30日專電)駐歐盟代表李淳今天在一場探討經濟安全的論壇上分享台灣經驗,他說台灣是所有相關面向的戰場,建議歐洲國家與台對話,並提醒台灣並非「去風險」的對象,而是有效率且值得信賴的夥伴。

布魯塞爾荷語自由大學(VUB)今天舉行第2屆「布魯塞爾-印太對話」論壇,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李淳應邀在其中以經濟安全為主題的場次擔任與談人。

他首先分析對經濟風險的管理,也就是當前歐美流行詞彙「去風險化」(de-risking)的作為應有三層次。第一層是針對超級敏感關鍵的新興科技,脫鉤(de-coupling)是管理風險的唯一方式;第二層是相對敏感產品,例如關鍵原物料和先進電車池,作法是降低依賴;第三層則是無需介入的其他多數全球貿易投資活動。

李淳指出,這是一個在經濟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再平衡的行動,需要精準的定義管理範圍,避免過度反應。因此對象是那些將經濟依賴關係「武器化」以達成政治目的者。

他提醒,有些企業忘了經濟安全的概念源頭,開始把台灣也看做「去風險」的對象,這是會失衡的過度反應,對經濟安全看得太重而忽略了經濟效率和利益的一面。

「你不會想要對一個有效率且值得信任、理念相近的夥伴降低依賴」,李淳強調,「否則你將會在這過程中失去經濟利益」。

李淳建議大家與台灣對話。「我們是這一切的真實戰場,是遭受經濟脅迫、外國干預、脫鉤、科技競爭…的戰場」。

他說,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最近公布落實經濟安全的方案,包括出口管制、強化投資審查等等,對歐盟來說是新政,而台灣對中國實施類似措施則已有25年歷史,「我們樂於分享經驗」。

曾任南韓貿易部長的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呂漢辜(Han-koo Yeo)是同場與談人,他分享「去風險化」正在改變南韓的貿易結構。

呂漢辜指出,過去20年來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南韓對中出口甚至大於對美與對日出口的總和,但去年情況逆轉,中國占南韓出口總額首次降到20%以下。

他認為這不是暫時性的,而是結構性的變化。包括中國自製中間產品逐漸取代自韓國進口,中國政府因美國在韓部署薩德飛彈而對韓國經貿脅迫、官方電視台抵制韓流影歌、韓國零售集團樂天撤出中國等現象,將長期改變韓商對中國的信心。

呂漢辜並分析,中國並未因他國經濟安全考量而被孤立、停留在內部,北京反而鼓勵中國企業再次全面向外投資,包括到中東、非洲。

另一位與談的日本經濟新聞(Nikkei)首席科技特派員鄭婷方也提醒,勿低估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下持續提高晶片、設備、原物料自主性和電子供應鏈升級的努力,「許多人告訴我,他們仰賴自己只是時間問題」。 (編輯:陳政一)11301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