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11日專電)近年來每逢颱風豪雨,大都市常因排水系統不良發生「都市型水害」,日本東京也不例外。為了治水,除了拓寬河道外,東京都政府還建設27處「調節池」,一旦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就會發揮蓄洪作用,守護民眾安全。
東京都綜合治水對策協議會分析,近年來,東京頻頻發生都市型水害,原因包括以下3點。首先是路面被瀝青覆蓋,導致保水、排水功能下降,其次是都市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包括地面下部分,使得排水不良,再來則是受全球暖化影響,局部暴雨情況增加。
東京目前有27處「調節池」,作用是在下暴雨時暫時儲存上漲的河水,防止河川氾濫,等待水位下降時,再把河水慢慢排回河道中。
其中,2018年完工的「白子川地下調節池」連接流經東京練馬區的石神井川與白子川,負責調節這2條河川水量。這個地下隧道型調節池長3.2公里、直徑10公尺,可儲存21萬2000立方公尺河水,相當於700個25公尺游泳池的水量。
東京都政府在2022年提出「都市強韌化計畫」,主要目的是加強東京應變風災水患、地震、火山噴發、電力通信中斷,以及爆發傳染病等5種危機。白子川地下調節池作為計畫一環,將與另一個調節池連接,完成後總長度13.1公里,可儲存143萬立方公尺河水,相當於4800個25公尺游泳池水量,將成為日本最大的地下調節池。
調節池分為4部分,包括河水流入調節池入口處、主要儲水的調節池隧道、排水處及管理處。管理處設有24小時監視攝影機,隨時監控河川水位。一旦發現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就能遠程開啟閘門,讓河水流入調節池。
談到調節池在暴雨時的作用,東京都第四建設事務所課長照井安則表示,以時雨量75毫米的豪雨為例,大約有50毫米由河道容納、10毫米分散到河流分支,調節池則負責15毫米雨量。
他說,如果上游的河水以100計算,經過調節池時會被儲存20,剩下的80繼續流往下游,讓河川水位保持在安全高度。
白子川地下調節池日前首次開放媒體參觀。官員解釋,地下調節池的建設場地選在公家持有地的地底,像是白子川地下調節池的正上方就是高速公路。
要抵達隧道,首先必須搭乘電梯到地下7樓,經過機械室與曲折的走廊,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無比的天井,由於位於30多公尺深的地底,幾乎看不到天空。
來到隧道主體,一旁停著隧道鑽掘機,前方是深不見底隧道,長度3.2公里,單趟步行也要約40分鐘。利用強力探照燈往前方照射,可以看到空氣中飄浮的粉塵,關掉光源則陷入完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這個漆黑隧道平時空蕩蕩,降下豪雨時才會發揮作用,隧道壁上的水位痕跡,是一次次的使用紀錄。
白子川地下調節池屬於白子川調節池群。除最新的隧道式調節池外,此系統還有上下游2個調節池。比丘尼橋上流調節池1985年建造完畢、下流調節池則在2002年。
比較建設前後,1982年18號颱風侵襲,最大時雨量65毫米、總雨量245毫米,當年造成55.2公頃地區淹水,621棟住宅受災。但在調節池建好後的2005年,發生最大時雨量80毫米、總雨量224毫米的豪雨,卻僅造成0.7公頃地區淹水,77棟受災。
而白子川地下調節池完工後,迄今使用16次,包括去年3次,最多的一次蓄洪多達20多萬立方公尺,幾乎達到滿水量,在調節區域性豪雨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編輯:張芷瑄)113021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