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台北14日電)陸股近9個月來陷入大空頭走勢,滬指更在2月5日盤中創下5年來的新低,讓許多慘賠的股民質問為什麼「全球皆漲我獨跌」,而且大跌。中國媒體直指,陸股是個「有利於企業融資,不利於投資者獲利」的市場。
2023年5月初,滬指從3418點的波段高點反轉向下,今年以來跌勢加劇,2月5日盤中更跌到2635點,創下2019年2月以來新低。這9個月,陸股光是指數就跌掉近23%,而股價腰斬甚至再腰斬的個股,更已不計其數。
相形之下,台股2月5日已經以1萬8096點封關,同樣的9個月,指數上漲逾16%。農曆年後,台股普遍被看好有機會挑戰2022年1月創下的1萬8619點歷史新高。
再看規模比台股大得多的股市。2月上旬,美股道瓊指數已經突破3萬8000點,不但持續寫下歷史新高,近3個月的漲幅更超過20%;至於歐股的歐盟50指數(Euro Stoxx 50)已攻上4600點,創下23年來的大波段新高,近3個月的漲幅也有14%。
在亞洲,日本的日經指數也已突破3萬6000點,已經直逼1990年代初期經濟泡沫化前的歷史高點,而過去1年的累計漲幅更超過40%,即使納入新興市場國家在內,日股仍被評為全球最具投資價值的市場。
至於最近引起中國股民熱議的印度股市,孟買指數20年來從3000點上下,漲到2月上旬的7萬2000點,大漲23倍;若從2020年開始計算,指數漲幅也直逼2倍;即使只計算過去1年,漲幅也超過20%。
有中國股民在網路上質問,為什麼號稱經濟成長率5.2%、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中國,股市卻跌跌不休?不但與經濟成長完全無法匹配,更讓人懷疑是經濟成長率的數字有灌水?還是主管官員的腦子有進水?
三聯生活週刊日前報導,很多股民及法人試圖從「技術層面」尋找原因,但都難以解釋陸股近日的暴跌走勢。但報導直指,陸股多年來走勢「牛短熊長」,而且是一個「有利於企業融資,不利於投資者回報(獲利)」的市場。對於投資人特別是散戶,在這樣的機制下想要獲得長期回報,基本上有如火中取栗。
報導指出,健康合理的股市,應是在上市公司融資和投資人回報之間取得平衡,只有投資人獲得良好回報,才能支持上市公司募集更多資金,形成長期良性循環。然而,陸股過於偏重融資功能,便相對擠壓了對投資人的回報。
根據報導,陸股2018年的IPO融資額不到人民幣2000億元(約新台幣8800億元,下同),但到2022年卻膨脹到5600億元,甚至超過全球市值居冠的美股,但當時陸股總市值還不到美股的2成。即使2023年降到3600億元,還是處於高檔水準。
報導指出,當陸股大量資金被上市公司的IPO及各種再融資吸收後,再推動股價上漲的資金便相對有限,股價上漲就會缺乏足夠的資金推動。更重要的是,大量新股日積月累地上市後,便形成了巨額的出脫力量,進而成為市場上潛在但巨大的空頭來源。
雖然中國證監會1月中旬公開喊話,指陸股當時的估值水準已在歷史低檔,具備較高的長線投資價值,然而陸股此後仍然大跌,股民更不敢貿然低接。主要原因是,即使估值低,但在經濟成長率大幅放緩下,上市公司獲利勢必惡化,目前看起來,位在低檔的本益比就會迅速上揚,股價便會繼續向下反映。
報導指出,長期來看,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指標。儘管中國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達到5.2%,在全球處於領先水準,但投資的核心和精髓在於預期。市場對將來的預期如何,才能真正決定股市未來的方向。
報導直指,如果投資人對經濟建立起足夠的信心,陸股最終就有可能迎來牛市。反之,如果陸股的下跌趨勢不能盡快逆轉,就有可能形成「相互踩踏」,形成更大的股災。(編輯:陳鎧妤)11302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