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專家:歐中關係難回溫 台灣重要性已成國際共識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特稿)中國近來大張旗鼓,盼藉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60週年拉攏法國,融化冰凍的雙邊關係。然而法國記者董尼德向中央社分析,台灣重要性已成國際共識,歐盟將不再對北京言聽計從。

回顧過去60年,中國經濟、政治環境劇變,與西方的權力關係隨之扭轉;世界局勢也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俄烏戰爭、中東危機、台海和南海緊張的框架下充滿不確定性。

同一時間,剛經歷大選的台灣,國際能見度顯著增加,全球對台灣重要性及民主的成功故事更是前所未有的關注。

2024年,在台灣新總統上任、歐洲議會選舉、巴黎奧運、美國大選等國際事件下,必將是關鍵一年。

● 台法與台歐關係續寫新頁

去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因「法國不該在台灣議題上做美國附庸」一說遭盟友抨擊,凸顯對台國際共識已然形成。

前法新社(AFP)駐北京記者暨「中國:虛幻無實的天朝帝國」等書作者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分析台、法、中關係走向。

董尼德指出,馬克宏失言事件後,台法關係再出現幾個轉捩點,如任命法國駐台代表龍燁(Franck Paris),「很具象徵意義。他曾服務於總統府,為馬克宏親信;任命絕非巧合,而是台法升溫的訊號。」

不僅法國,歐盟也已意識到與中國間的貿易和地緣戰略裂痕及台灣重要性。董尼德說,「台灣重要性面向多元,包括半導體以及戰略關鍵地位」。換言之,法國和歐盟如今已完全了解,若台灣落入北京之手,半個太平洋都可能成為中國囊中物。+● 法中與歐中關係回不去了?

60年前,法國在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領導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強權,除時值美蘇冷戰,法國開拓外交獨立道路的企圖外,也因對中共政權「千年文化大國」抱有美好幻想。

60年後的今天,國際局勢丕變,中國已非從前,尤其在經濟層面,COVID-19疫情更讓歐洲和法國強烈意識到對中國經濟的過度依賴。

在產業層面上,歐盟也發現和中國的競爭並不公正,因而啟動「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整體來說,中國面具掉了。法國等國對中國曾有幻想、過於天真,假象一個個幻滅,法國與其盟友如今都意識到,他們正面對北京的威脅」,董尼德觀察。

● 仍具吸引力的中國市場?

話雖如此,中國這塊市場仍具吸引力,法中貿易絡繹不絕。對此董尼德分析,法國不可能不跟中國做生意,「但在某些產業,貿易交流的策略已完全改變」,包括法國去年8月宣布,將針對入股戰略企業和礦業的外資進行審查。

另外,在中國經商已越發困難,不僅中國經濟近來面臨重大困境,外資也因最新的「反間諜法」而喊停中國業務。「過去數十年中國市場是外資天堂的幻象已徹底結束,外資撤離潮可觀;北京不會發表這些數據,會臉上無光。」

法國汽車製造商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執行長塔瓦瑞斯(Carlos Tavares)去年就表示,重心將轉往印度,不僅印度人口超越中國,且印度比中國市場更開放,也不易被控制。

● 歐盟對北京不再言聽計從

相較戰狼外交,北京去年起放軟身段,盼拉攏歐洲。台法關係是否會受到60週年影響,董尼德認為,雖在世界局勢時刻變動的現在,一切都難預測,「不過台法和台歐關係將繼續深化,當然眼下不會承認中華民國,但可見逐漸前進的過程。」

他分析,若習近平現在對台發動軍事攻擊,解放軍必輸;台灣很可能藉機宣布獨立,「此時將有很多國家會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這是習近平不能承擔的風險。」

董尼德告訴中央社,「歐盟多次明言,台灣穩定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看出歐盟對北京態度已有轉變;換言之,沒有一個歐盟大國會再對北京言聽計從。」

● 法中建交60週年為重啟關係契機?

法中冷卻的關係是否會因為60週年雙邊一系列的聲明和交流而再次熱絡?對此董尼德的看法是否定的。

他指出,「法中建交60週年的當天,馬克宏既不在巴黎更不在北京,而是在印度,這是強烈象徵!」

董尼德分析,馬克宏多次公開稱印度是法國重要的戰略夥伴,並軍售印度強化國防。「雖目前沒有取代中國的可能性,但印、中對比強烈:一邊是極權政體,另一邊則是雖有缺陷但仍有效運作的民主,選擇非常明顯。」

習近平即將訪法,據內部消息可能為3月初。儘管仍未確定雙方會面交談的議題,但董尼德認為,馬克宏會藉機讓習近平明白,「法國和其歐洲盟友將不會再對中國威脅讓步。」

● 法國的「於此同時」外交策略

在北大西洋與印太軸心逐漸連結的國際脈絡下,法國參與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盟和七大工業國集團(G7)這一兩年對北京的立場都逐漸強硬,公開形容中國為「體制敵手」、「國際秩序威脅」。

不過,法國面對北京的立場也充滿馬克宏「於此同時」的外交特色。在嚇阻的同時,法國仍和對方保持彬彬有禮的關係,強調中國是氣候變遷、發展中國家債務等跨國議題上不可缺少的對話者。

「於此同時」,或當代中國研究學者藍可(Emmanuel Lincot)與米利耶(Paco Milhiet)所稱的「聲東擊西」戰略,也涵蓋對台政策,包括開設台灣駐普羅旺斯辦事處,及馬克宏親自力邀輝能於法北設立電池大廠等。

藍可和米利耶分析,這是法國想要出奇不意的外交作戰方針:拉攏印度、印尼、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以推進印太戰略;甚至罕見地向蒙古、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示好,在俄中霸權的邊緣強化堡壘,「法國對中國既合作又競爭的途徑,迫使巴黎展現更多的靈活性與創意。」(編輯:陳慧萍/高照芬)11302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