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東京11日綜合外電報導)日媒今天分析,美國與中國對立之際,南太平洋島嶼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並稱中國挖角南太平洋的台灣友邦之際,也顯示與台灣維持邦交的「沉著小國」所代表的意義重大。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在聯合國中各有「1票」的14個太平洋島嶼國,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美國等民主主義陣營與俄國、中國等地威權主義陣營,爭相拉攏這些可謂被視為「南方世界」(Global South)一部分的島嶼國家。
這些國家中,陸地面積最大的為巴布亞紐幾內亞,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面積最小的為諾魯共和國,面積僅約21平方公里;而陸地面積次小的為吐瓦魯國,面積僅26平方公里。
從人口來看的話,根據2021年的統計,人口最多的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約994萬人,人口排名後半段的為吐瓦魯國約1萬1200人;諾魯共和國大約有1萬2500人。
不過,太平洋島嶼國的優勢就是擁有廣闊的專屬經濟區(EEZ)。太平洋三大島群由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玻里尼西亞(Polynesia)組成,專屬經濟區面積合計是中國陸地面積的2倍。
而且,若也算進海洋資源的話也相當可觀,不能僅用島嶼面積或人口等來衡量太平洋島國的國力。
報導指出,太平洋島嶼國的潛力重新受到注意之際,中國持續擴大在南太平洋的參與,而對歐美等國而言,太平洋島國論壇(PIF)會員國不論是經濟或是安保方面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美國、澳大利亞、在太平洋有領土的法國,警戒著PIF會員國的目光均朝向中國。
太平洋島國中的14個國家,曾有8國承認中國為國家,有6國承認中華民國為國家,幾乎呈現「勢均力敵」的狀態。
報導認為,然而隨著中國提供支援,在多個南太平洋島國整建碼頭、道路等基礎設施提高影響力,南太平洋島國對中依賴程度也漸漸上升的結果,導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索羅門群島政府、吉里巴斯2019年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2024年1月諾魯與台灣斷交並轉與中國建交。
諾魯總統阿丁安(David Adeang,另譯:亞定)今年3月獲邀至中國進行國是訪問,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習近平在會中表示,有意協助諾魯修建基礎設施。
報導指出,習近平此舉可謂對中華民國12個友邦,釋放「跟中國建交有利經濟、社會發展」的訊息。
截至今年4月,PIF成員國中,目前僅剩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國3個友邦。
報導分析,不過與中國建交的太平洋島國並非一定親中,有些國家同情台灣的同時,必須依靠中國提供經濟、整建基礎設施的援助,被迫做出不得已的選擇。
不過報導指出,問題在於加強對中依賴會使得即使中國採取像是破壞國際秩序的舉動時,恐變得難以提出異議。因此這也意味著,即使中國持續挖角台灣友邦,更顯得與台灣維持邦交關係的「沉著小國」所代表的意義非常重大。
吐瓦魯今年2月的大選焦點為主張對台維持邦交關係的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落選後,讓台灣的媒體紛紛揣測吐瓦魯是否要轉而與中國建交。
吐瓦魯總理泰歐(Feleti Teo)組成的新政府重申與台灣邦誼,並同意不更改與澳洲的安全、氣候和移民協定後,才消除台灣媒體的擔憂。
報導也提到,在中國增強影響力之際,2024年7月預計在東京召開的第10屆太平洋島國峰會(PALM10),對民主主義陣營一員的美國等,以及試圖加強與「南方世界」關係的日本而言,從營造環境讓太平洋島國能發揮自主性的觀點來看,這屆峰會變得比以往更具意義。(譯者:楊惟敬/核稿:陳政一)113041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