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以進取措施促消費 因要加強投資新質生產力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願以更進取的手段,如向民眾派發現金或推行深化經濟改革來刺激消費,因為要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投資,以及考慮到要「備戰」來確保國家安全,所以寧加強投資於高科技製造業。

金融時報1日報導,很多中外經濟學家都認為,如果中國加強民眾的消費,可以確保進一步強勁的經濟成長。

不過,報導指出,習近平拒絕推行更多更進取的措施,如向消費者派發現金或推行深化經濟改革來提振經濟;取而代之,他提倡「新質生產力」,增加對高科技製造業如電動車、綠色能源產業及人工智慧等的投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數據,2023年中國GDP逾40%來自投資,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而私人消費只占GDP約39%。

分析師認為,習近平不願在促消費上採取較進取的措施,有多個原因,包括中國經濟一向依賴國家主導的投資,要推行經濟改革有更深層次的困難。

雖然在今年3月兩會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些促消費措施,如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但報告強調「新質生產力」,提到有關「投資」、「製造業」、「工業」、「工業化」的次數更多。

中國加強投資於製造業,希望藉此快速地刺激經濟成長,同時又能增加就業。

報導又提到,意識形態及地緣政治也是原因之一。習近平是自毛澤東以來,最具權力的中共領導人,他越能在國際供應鏈上擴大中國的控制力,他越有安全感,尤其是在美中緊張關係上升時。因此,中國強調投資,特別是高科技方面,而非消費。

報導又指,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安全較經濟成長越來越重要。2014年習近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

香港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陳志武表示,中國轉向加強工業政策包含「備戰」的考量,而這情況至少會持續8至10年。

不過,分析師認為,中國急需找到新的經濟成長模式,因為中國不能單靠貿易夥伴來吸納過多的生產,而最終需要靠國內消費。

但目前中國人不願消費,原因之一是中國社會福利保障及醫療保障不足。當習近平表示要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同時強調要「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這也導致政府不想以進取的措施刺激消費。

經濟師認為,中國要重新平衡經濟發展模式,其中一種方法是向民眾分配國有資產和公司股票。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在2023年一篇文章,建議設立多個國有投資基金來持有國有企業股權,這些基金的份額可以平均分配給民眾。

重新分配地方政府持有的資產,較分配中央政府的資產,在政治上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一些地方政府資產豐富,例如貴州是中國負債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卻擁有中國首屈一指的「茅台」公司。(編輯:陳鎧妤/曹宇帆)11305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