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訪歐之際,一項調查顯示,歐企普遍看壞中國經濟前景,悲觀情緒達到前所未見,正形成惡性循環的程度,並且中國不再是經商的必然選項,東南亞和印度的吸引力益增。
香港南華早報今天報導,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表示,會員對於拓展在中國的投資日益舉棋不定,同時持續評估轉向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和印度的可能性。
針對中國歐盟商會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受訪者中僅15%(創歷來新低)仍視中國為他們投資目的地首選,13%(同樣創歷來新低)把中國視為未來投資目的地,另個達13%則是不願再投資中國的比例,創歷來新高。
雖然3/4的受訪者表示,打算把去年在中國的獲利加碼投資於當地,不過超過1/3受訪者說,他們再加碼的額度將不及往昔的規模。
這份年度調查報告援引今年前兩個月,529名在中國經商的中國歐盟商會會員受訪回覆。報告指出,顯然中國不再是所有歐企的選項。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當前企業主開始意識到,全球市場浮現的若干壓力和遭遇的競爭,的確構成持久的威脅,並浮現對投資和決策的衝擊,以及影響會員們對中國市場發展的看法。
受訪歐企於調查中表達的關切包括,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趨緩;美中關係;地緣政治衝突的風險;與中國民企的競爭等。
報告指出,由於監管阻礙去年根本沒排解,因此歐企對於中國經商環境的信心跌至歷來低點,超過2/3的受訪者說,在中國經商越來越困難,這個比例創歷來最高。
地緣政治緊張,趨嚴的數據管控和中國力主自給自足和強調國安,格外重創從事資訊科技的外商,而加諸於市場的多項限制和保障智財的遲無進展,損及藥商的投資願景。
調查另發現,撤離中國或轉赴他國的比例顯現漸增趨勢,當中國不再那麼吸引人,東協國家卻是主要受惠者,約莫21%的受訪者已經或者考慮,轉移原擬挹注中國的投資至此,其次依序是擬轉向歐洲、印度與北美。
報告指出,營造業、汽車、機械和石化產業相當關注,近來引發熱議的中國產能過剩,這也是在中國經商歐企所面臨的棘手難題之一。
報告指出:「若需求疲弱與產能過剩這兩個相互關聯的癥結仍無解,超過60%的受訪者皆預料,日後競爭壓力勢必加劇。」
此外,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指出,只有不到1/3的企業在中國獲利高於全球平均值,這個比例創下8年來最低。
報告另指出,因歐企修正對於中國市場的預期,而他們對中國經濟放緩採取的因應之道,像是撙節成本等,極可能增加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導致陷入負面循環。
報告指出,逾5成企業打算削減成本支出,當中超過1/4則計劃藉由裁員執行瘦身,其餘則有意砍預算或縮減中國分公司的規模。
華府針對先進運算和半導體製造而新頒布並且即將實施的出口管制政策,極可能嚴重衝擊在中國經商的歐企,因1/4的受訪者聲稱,勢必波及他們的營運。
泛政治化的顧客需求也使得在中歐企相當傷腦筋,因若干企業主說,他們接獲來自中國與西方的客戶相互扞格的訂單。
報告說,超過1/3約37%受訪者說,他們被要求賣給中國的商品別內建美國製零件,反之則是1/4的受訪者說,他們被要求行銷至歐洲或其他市場的商品,別採用中國製的元素。(編輯:曹宇帆/唐佩君)11305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