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0日電)歐洲企業採購主管向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在歐盟準備加強審查中國商品的情況下,歐洲買家們正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在美國帶頭與中國脫鉤下,減少對中依賴已成為目前歐企的大趨勢,且正在加大力度尋找替代方案。
歐盟執行委員會已經啟動對中國政府補貼製造業的調查,預料將很快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但歐洲議會的最新改選結果,極右派取得的席次明顯增加,使這些對中國商品限制性措施的執行,似乎出現潛在變數。
儘管如此,根據報導,總部位在比利時的採購服務商龍源(Dragon Sourcing)執行長勞布(Richard Laub)直指,「目前(歐洲)的大趨勢是企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雖然美國先脫鉤,但歐洲國家也在加大力度尋找替代方案,他現在看到的是歐盟正在追趕這一趨勢。
與美企在政策限制下積極尋找新供應商不同的是,歐企專注於減少特定領域對中國商品的過度依賴。
勞布表示,歐洲客戶越來越擔心他在中國的採購業務,尤其是非食品零售業的客戶,他們包括服裝、電器到消費性電子產品、玩具等產品,中國製造的這些產品占全球消費的80%至90%。「非食品業非常、非常依賴中國」,這些類型的歐企就正在努力尋找替代方案。
馮氏集團副主席馮國綸表示,許多歐洲國家與中國合作可能沒有任何問題。但他們認為,如果中國將受到影響,那麼他們最好也考慮一下,自己可能會受到什麼影響。
馮國綸5月間更曾表示,客戶曾向他說,「我不在乎你做什麼,只要讓我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採購)達到30%,甚至更多,有些人甚至表示(在採購上)想完全離開中國」。
在江蘇常州經營服裝和紡織品採購業務的查納文(Naveen Jha)表示,儘管交貨時間更長、成本更高,歐企從印度、孟加拉及越南採購服裝的比重越來越大。許多買家感到從中國採購存在風險,如果價格還有一點空間,他們更願意向印度採購。
匯豐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紐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由於美國買家將目光投向其他地方,歐企可望從中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受惠。但即便如此,一些歐洲化學物料、製藥和電子企業仍在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至於對中國的影響,產業分析師認為,各國企業「去風險化」的舉措,不太可能對中國的整體出口造成太嚴重的打擊。畢竟,中國生產基地仍具備吸引力,將使尋找新供應商的努力變得複雜,某些產品、特別是較複雜的產品,很難在其他國家採購。(編輯:邱國強/謝怡璇)11306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