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亞維儂5日專電)享有盛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登場,台灣4個劇團以演出探討當代議題,吸引觀眾,反響熱烈,更有人跟著演出掉淚。專業人士表示,台灣作品具能量,反映社會溫暖特質。
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d'Avignon)3日開演,君舞蹈劇場作品「關於身體的書寫」在藝術節首日即於絲品劇院(La Condition des Soies)迎來滿座觀眾,創下台灣團隊在亞維儂的開票佳績。
舞者出身的團長謝宜君這次從製作人轉為編舞,暫時拋下文本與故事內容連結,只用直覺與身體呈現純粹的一面,「讓觀眾只看畫面、舞者身體,享受舞蹈,不用因感覺看不懂現代舞而失落,盡情感受音樂燈光」。
演出音樂與肢體韻律配合有致,有客家背景的謝宜君特意選用一段客家樂團「同根生」改編的當代曲目,「傳統客家元素與當代的碰撞很有趣,台灣很多元,可能性很多,台灣人韌性很強,什麼都能做到」,她說。
滯留島舞蹈劇場作品「In factory」以強烈節奏與肢體動作展現社會作為大工廠,每個人都扮演齒輪,不停被推動,運轉自己。
藝術總監張忠安告訴中央社:「想看是否能透過作品讓觀眾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處境,重新思考能否找到另一種自由度,避免淪於為存活而工作、而扮演角色。」
他說,最初創作是工廠生產線概念,製造被動力量與機械感畫面;隨著作品演進,加入人與社會的對話行為,「能讓觀眾意識到人與人間的現象」。
觀眾皮耶(Pierre)和柯林(Corine)很喜歡作品,他們向記者說:「舞者合作無間,有如一體,對於節奏由慢至快地掌握,令人印象深刻,能量非凡。」
賈德(Jade)與關德琳(Gwendoline)喜歡逐漸發展的緊湊感,及燈光與音樂設計。「作品讓人深思工作與社會的關係。能量很強,感覺就像我們被關在一起,直面現象。」
曉劇場「馬克白夫人-羅丹計畫」靈感來自羅丹的「地獄之門」。藝術總監鍾伯淵表示,經典中對女性有特殊想像,既柔弱又邪惡。「我回望台灣社會中傳統女性的價值,探詢女性形象。」
演出寧靜沈寂,直到最後出現許景淳「天頂的月娘啊」一曲,搭配女舞者訴說「心肝作痛」的私語言。鍾伯淵指出,社會給予女性強大形象去護持家庭,與她們私下真實且純粹的自己可能有所反差。
法國身障編舞家艾瑞彼(Maylis Arrabit)對演出相當喜歡,她說:「畫面與空間像幅風景,呈現合作的能量。能感受舞者把元素放進身體,展現個人特質,帶來平靜溫柔的時刻,期待作品繼續發展。」
創造焦點作品則於知更鳥劇院(Rouge Gorge)開演,「#Since1994」大受好評,觀眾歡呼、掌聲不絕於耳,更有人跟著掉淚。
創作者梅芷菱告訴中央社:「我們想讓國際觀眾了解台灣當代馬戲的發展、討論什麼議題。除傳統雜技演出外,還有年輕一代的思考,及與傳統形式的對話。」
她的創作來自個人經驗,用輕鬆幽默且深刻的方式,講述女性在社會中承受的刻板印象、凝視與限制,「讓看不見的惡意被看見」,劇中展露女性的多樣性與力量。
但梅芷菱強調,除了惡意,她看見更多的善良與溫暖,「女性觀眾給予很多回饋,某種程度它代表曾在青春期或現在仍茫然的一些女性,作品能帶來一些能量,讓她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丹尼爾(Daniel)帶著伴侶和兩個兒子來看戲,在謝幕時給予口哨與極熱烈掌聲,他大讚作品「非凡」,「我們真切感受到表演者的情感,探討現今且普世的議題」。安-瑪麗(Anne-Marie)則說:「作品觸發情緒,讓我哭了。舞者的肢體太美了,代表了青春、能量,極具原創性。」
知更鳥劇院藝術總監德普易(Joëlle Dupuy)向中央社表示,作品感性、專業,「場景宛如圖畫,感受到寧靜」。她因為這兩年接待台灣劇團,決定於年底首度造訪台灣。她認為台灣作品都有「溫暖、凝聚、分享、傾聽的特質,或許反映了台灣社會,要繼續保持」。(編輯:郭中翰)11307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