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專家:經濟制裁及「矽盾」不足以嚇阻中國侵略

英專家:經濟制裁及「矽盾」不足以嚇阻中國侵略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3日專電)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理事會主席、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期刊總編艾默特告訴中央社,經濟制裁和所謂的「矽盾」恐皆不足以嚇阻中國侵略台灣。

艾默特(Bill Emmott)說,只有認定自己肩負「歷史使命」或心懷「大戰略」,且有自信能說服民眾「犧牲小我」的領導人能做出如「侵略台灣」這般重大、嚴峻的決定,而對這樣的領導人來說,「暫時」的經濟損害與不便僅是次要問題,經濟制裁前景不會是影響他決策的關鍵因素。

儘管如此,這類領導人的決策仍免不了受制於軍事衝突可能引發的經濟活動被迫中斷或遭破壞,例如領土周邊水域遭封鎖、導致貨物無法進出,畢竟其後果足以影響戰事能支撐多久、國內民意能「力挺」多久。

也就是說,較有可能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經濟層面考量是「硬實力」(例如封鎖)催生的經濟效應,而不是訴諸法律的經濟制裁,各界因此不宜過度樂觀看待經濟制裁的嚇阻效果。

俄羅斯2022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戰爭爆發前即有專家示警,西方所謂的「嚴厲制裁」不足以嚇阻俄羅斯,而一旦戰爭發生,制裁也未必能促成侵略者儘速倒台。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外交政策研究所」(EFPI)高階研究員、「大英帝國勳章」得主薛爾(James Sherr OBE)當時告訴中央社,面對遭制裁的可能性,莫斯科已採取手段減損,且另有反制措施可運用。俄方深知,在多數西方國家,民眾較不願「犧牲小我」。此外,只有「硬實力」能讓俄羅斯「心生敬畏」。

艾默特指出,中國有能力「自給自足」,國際貿易在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占比呈下降趨勢,即為一參考指標。此外,目標為減少對海外依賴,並以「國內循環」為國家經濟長期發展基礎的「雙循環」政策,追求的也是增進中國自給自足的能力。

在這樣的脈絡下,相較於經濟成本,嚇阻中國侵略的更關鍵因素是台灣社會和軍隊的韌性、以及抵抗侵略的意志。艾默特指出,韌性包含擁有足夠的能源、武器彈藥、糧食等儲備。

然而,最關鍵的依然是「台海有事」是否足以引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常規戰爭。艾默特認為,一旦美中之間爆發常規戰爭,則雙方威脅動用核武的機率恐接近100%,而核武果真被動用的機率則約50%,且只要有一方動用,另一方即很有可能回應。

艾默特指出,由於美中衝突涉及龐大利害關係,一旦雙方爆發常規戰爭,外界即不宜低估任一方訴諸核武的機率。

至於部分人士認為,台灣發達的半導體產業以及在全球供應鏈難以取代、不可或缺的地位猶如保衛台灣安全的「矽盾」,艾默特對此持保留態度。

他說,一如前面提到的,發動侵略的經濟代價不會是北京領導人的主要考量;即便是半導體供應鏈受創,對他們來說也不過是中、短期成本。

此外,中國未必不會企圖從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損失獲利。艾默特說,美國或許也會有人認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受創,未必對美方只有壞處。

中國在成熟製程晶片的發展也可能增添北京信心。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資料,中國去年在全球成熟製程產能的占比近3成。國際市場調查機構TrendForce預測,這個占比至2027年可能達近4成。成熟製程用途廣泛,在全球晶片需求的占比高達3/4。

艾默特指出,許多人說,無論台灣企業如何往海外發展,最先進製程永遠會留在台灣;然而,若「矽盾」存在的依據僅是特定奈米等級的產品,那這恐怕稱不上是真正的安全之盾。

艾默特於1980年加入「經濟學人」團隊,任職26年,歷來曾駐布魯塞爾、東京、倫敦等地,並於1993年接任總編,在此職位約13年。

應邀撰寫後,IISS近日為他出版專論「嚇阻、外交與台海衝突風險」(Deterrence, Diplomacy and the Risk of Conflict Over Taiwan)並舉辦新書座談會,會後接受中央社採訪。(編輯:陳承功)113072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