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術自由風氣受肯定 柏林工業大學與輔大簽MOU

台學術自由風氣受肯定  柏林工業大學與輔大簽MOU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31日專電)輔仁大學與柏林工業大學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期望自8月起透過合作,促進更多人文與科技結合的實質性學術交流,為兩地學生和學者提供更廣泛學術互動機會。

兩校備忘錄主要由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與柏林工業大學中國科技文化研究中心(CCST)簽署,CCST主任艾思古(Sigrun Abels)表示,她對雙方教學研究中心的合作感到期待,並提及2019年初次訪台時,對台灣自由的學術與文化風氣印象深刻。

艾思古說,「我之前有30年的中國大陸經驗,2019年來到台灣,發現這裡的討論風氣非常自由,這讓我感到震驚,並多次提醒自己這裡是台灣,而不是中國大陸,這裡有科學自由」。

以此次交流經驗為契機,COVID-19疫情過後,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長張省卿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柏林工業大學開課,為雙方進一步合作打下基礎,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建立雙邊合作關係。

在簽約慶祝儀式上,從德國來台近60年的「織品之母」、輔大織品系創辦人羅麥瑞修女,分享自己來自德國小鎮農場,後輾轉來台服務的故事。她提及校史時說,「輔仁大學的『仁』象徵團結與人道精神,縱使在政治上有一定困難,輔大仍致力與世界各國大學保持穩定合作關係」。

張省卿則進一步解釋台灣學術環境特色,「對我來說,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都不該有任何禁忌,能夠『坦率的討論』,正是兼具民主制度與開放視野的台灣能提供的機會,這樣的環境在亞洲很罕見」。他並強調台灣、德國與中國三地間透過學術交流相互了解的重要性。

柏林工業大學中國科技文化研究中心資深教授曲溪樂(Johannes Küchler)分享,CCST成立於1989年,當時正值六四事件爆發,柏林工業大學決定設立該系所,以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哲學和歷史背景。

CCST歷經超過30年歲月,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結合人文與科技的重要學術中心,系所哲學教授弗許納(Dirk Forschner)致詞特別強調在科技發展中,人文思考的重要性,認為透過與輔大合作,可將科技、藝術和文化更緊密連結。

他舉例,博物館在保存人類科技與技術遺產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指出當古代的技術不再被使用時,相關操作和維護知識也會逐漸失傳,當代博物館除了靜態展出文物,同時也肩負了教育與傳承歷史技術的責任,期待接下來與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的合作,能更深入研究和深化科技與藝術間關係。(編輯:張芷瑄)11307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