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近年流行以「研學」之名包裝遊學、夏令營等活動,但不少家長稱花了大錢卻「遊而不學」,效果不及預期。官媒指出,研學市場缺乏行業規範,亂象叢生。
暑假到來,上海復旦大學等知名學府外經常出現排隊人龍,全是等待參觀校園的中學生,其中不少是「研學」活動的參加者。所謂「研學」,包括:參觀文博場館及名校、打卡名勝古蹟等。
新華網近日報導,研學風潮的興起,推動了博物館熱、研學營地建設。艾媒諮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研學遊行業市場規模達人民幣1469億元(約新台幣6610億元),預計2028年將突破3000億元。
市場火熱還催生出「研學旅行指導師」這一新職業。網路平台上,一些培訓機構聲稱「交費1000元、30天拿證書」,還有網友發文稱「第一次考研學旅行指導師,7天拿證」。
不過,這個領域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在黑貓投訴等平台上,一些消費者投訴研學機構存在住宿標準降級、用餐標準偏低、研學行程縮水等方面問題。
一些家長反映,很多研學遊就是傳統觀光旅遊產品「穿衣戴帽」後搖身一變而來,吃、住不錯,卻少有教育內容;打著研學的旗號,研學體驗項目及課程設計卻主題模糊、內容空洞。
據報導,在企業訊息網站「企查查」上以「研學」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機構,相關結果達4萬多條;其中,成立不滿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相當一部分研學機構資格不全,課程體系、師資團隊和服務管理跟不上;一些機構先拉業務,然後隨意轉包。
江蘇省消保委問卷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認為組織機構缺乏經驗;31.5%的受訪者認為研學課程設計不科學、教育功能缺失;21.7%的受訪者認為研學導師不專業。
報導引述律師建議,相關部門應建立聯動機制,以定期檢查加強對研學消費領域廣告宣傳、經營資格、定價收費、人員資格等方面的監管,推出研學旅行示範合約文本,公開透明定價,保障研學旅行安全。(編輯:張淑伶/呂佳蓉)11308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