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解鎖提煉難關 鎳鈷供應恐淪壟斷

中央社

(中央社雅加達9日綜合外電報導)電動車產業引發全球對重要金屬與原料的競逐,但真正關鍵不在提煉技術是否新穎高端,在能找出商業化量產方式。西方擔心中國解鎖難關後,會像稀土一樣又把持鎳、鈷等原料。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工程師們賭上「把垃圾變黃金」須冒的風險遠赴印尼偏遠島嶼,著眼覆蓋當地大量含鎳與鈷、卻因劣質到難以提煉而幾被視為廢物的礦砂。中方人員覺得如能找出處理方法,無疑一次解鎖全球電動車電池所需兩種重要金屬的新來源。

長久以來業界已知提煉這類鎳的主要方法名為高壓酸浸(HPAL)工法,但這種工法也是出名的棘手。西方公司曾試圖讓這種工法發揮商業價值,無奈失敗率太高,加工過程的高溫和高壓會損壞設備,需費時維修,還會產生大量難以處理的酸性廢棄物。

西方企業之前覺得嘗試找出解方反會產生更多問題。澳洲於2000年代設立3個相關計畫都舉步維艱,難以達成量產,業者最終還陷入嚴重財務困境。西方礦商曾在法屬太平洋島嶼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一座設施投入數十億美元,最後都認賠出清。

不過中國工程師們反其道而行,有國企背景的中國恩菲工程(China ENFI)公司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偏遠森林絞盡腦汁,一開始弄出的高壓酸浸設備2013年營運,隔年產能僅達40%。

2016年設施發生管路爆裂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導致工廠關閉78天。所幸母公司是口袋夠深的國營礦業集團,讓中國恩菲有時間與空間撐過艱難的起步期;到2017年,廠房產能終於達到設計指標。

參與過全球多個高壓酸浸項目的加拿大工程師、現擔任鎳產業顧問的崔頓(Lyle Trytten)說:「要等5到6年才能開花結果對任何西方企業來說都難以消受,這也是何以許多高壓酸浸項目不是轉手就是收攤。」

中國的鎳技術於2000年代初在關鍵領域落後西方,中企在攝氏350度以上高溫使用酸液處理礦石的經驗很少,中國恩菲還為此成立一個研究單位來急起直追。如今中企在巴紐的高壓酸浸工廠站穩腳跟,代表的是重大轉變。

中國民企寧波力勤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ygend)則踩著中國恩菲的腳步。知情人士透露,力勤2018年12月在細節計畫尚待敲定前,就赴印尼東部的鄂畢群島(Obi Island)尋覓土地建廠。

力勤首席工程師王多冬表示,他們根據需求調整工法,例如改用更便宜的鈦合金,也使用技術降低最終鎳產品的水分含量以提高效能。此外,力勤到處找能做出品質跟西方設備一樣、卻更價廉物美的本土企業。

日本和西方公司當時立場謹慎,擔心成本和潛在環境破壞。中企在巴紐的廠房2019年發生泵浦故障導致泥流溢出到附近水源,但沒嚇跑力勤與合作的印尼夥伴,到2021年底時,頭兩條產線投產且完全發揮產能。

自此由中企營運的相關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至今日已有至少4條這類高壓酸浸廠房在印尼營運,2025年底前還會再添3個新項目。

西方礦商覺得,中企藉取得廉價政府貸款獲得不公平優勢,且鮮少考慮勞工權利和環境。然而許多西方礦商和分析師也不諱言,中國礦業公司在高壓酸浸方面取得關鍵突破,並對礦物加工極其在行。

數據公司Fastmarkets專研卑金屬(金、銀、鉑、鈀等貴金屬以外的其他金屬)的亞當斯(William Adams)說:「重點在於他們用以往棘手的技術,快速推動了印尼的鎳項目。」

與此同時,澳洲、巴西、美國及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等地的鎳、鈷礦場,因競爭不過低價的中國產品,不是已經就是準備關門。澳洲礦業巨投必和必妥(BHP)今年7月表示鑒於市場供應越來越多廉價的鎳,他們要暫停旗下西澳洲(West Australian)鎳廠營運。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與法國礦商埃赫曼(Eramet)原本2020年簽署協議要在印尼東部建高壓酸浸廠,如今也束之高閣。巴斯夫表示,全球的鎳市場已有顯著變化。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的成功無疑重塑相關產業,因為他們能為市場注入大量新供應,導致鎳、鈷價格下滑從而淘汰西方對手。市場數據供應商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資料顯示,中國境內或中企在海外精煉鎳的全球供應份額,已從2015年的34%增至今年的58%。(譯者:陳亦偉)11309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