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19日綜合外電報導)黎巴嫩近日發生數以千計呼叫器、對講機等多種日常電子產品爆炸釀慘重死傷,外界指向以色列軍情單位所為。經此事件全球供應鏈今後恐因地緣政治分歧而更兩極。
綜合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指出,專家圈以「諜報史上空前未有」形容以色列這次利用電子產品發動攻擊的規模和傷亡,也讓人們擔心已久的理論上最壞狀況成真。今日包含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都在思考電子設備益發複雜、全球供應鏈盤根錯節帶來的困擾。
這次事件也恐讓各國在關鍵技術產品上,更加推動國內生產或只與值得信賴盟友合作的政治考量,從而加劇供應鏈分歧。
歷經幾十年全球化後,如今華府官員開始高談從電池到貨物起重機等各種產品依賴海外製造商恐致國安風險。美國前總統川普與現任的拜登,都推動將更多高科技生產遷回本土;歐洲、中國和其他地區的國家也都有類似舉措。
美國情治人員素有藉美國在許多供應鏈中居主導地位之便向對手「動手腳」的歷史,包括從襲擊伊朗核子計畫的「震網」(Stuxnet)行動,到10年前美國特工偷偷改裝美國科技公司運往海外的設備。
2014年外界經前美國國家安全局外包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洩露的機密文件,得知美國監聽外國政府的稜鏡(PRISM)計畫,也得知美國國安局人員在美國網路供應商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不知情下,將對方的電子設備截到一處秘密倉庫。
文件與照片顯示美國國安局人員打開箱子,將監視裝置植入產品內,然後再把思科系統的貨品發送給毫無防備的海外客戶。
史諾登於17日在社媒平台X寫道「10年過去了,輸運的安全性從無改善」並稱黎巴嫩呼叫器連環爆炸為「駭人先例」、「罪行」;他還說因這次事件,「世界所有人都更加不安全」。
雖然詭雷等誘殺裝置多年來一直被用於諜報活動,但黎巴嫩這次遇襲釀至少37死(包括兩名兒童)、約2300 人受傷的規模和暴力程度,仍令一些對這類事件不陌生的官員震驚,擔心帶動廉價生產與全球經濟成長的全球化供應鏈,會淪為外國對手的武器。
前聯邦調查局(FBI)官員崔浦禮(Holden Triplett)說:「滲透供應鏈是很標準的情治單位手段,過去幾年裡我們看到這主要用於蒐集情資,但正如現在所見,這也可用於針對性的暗殺。」
中方這邊長期以來也在致力推動「自主創新」,以減少從飛機發動機到電腦作業系統等外國技術的依賴。去年多個中國機構和有政府背景的企業下令,員工上班時禁止攜帶iPhone和其他外國裝置。
曾任美國國務院相關事務官員、近期才離職轉赴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任職的哈特(Melanie Hart)說:「美國可以仰賴的高科技夥伴較多,包括盟邦與彼此分享深層情報機密的盟友;中國的最佳海外選擇為俄國、北韓,且雖然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有新貿易夥伴,但技術優勢上都不若西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RSIS)研究員拉赫曼(Muhammad Faizal Abdul Rahman)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認為,黎巴嫩這次事件讓中國可能以更加懷疑的眼光看待西方及台灣所生產的電子和通信產品,同時對台灣其他產業也會採取更謹慎態度。
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何子恩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分析,這次事件引起中國網友討論國產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這些觀點符合官方倡導的國家安全、科技自強自立、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論述。
政治新聞網Politico引述軟體供應鏈安全公司Manifest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巴登斯坦(Daniel Bardenstein)指出,這次呼叫器爆炸攻擊表明,無論政府還是私人企業,買方都必須更清楚了解採購內容以及向誰所購。
曾於美國國土安全部網路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任職的巴登斯坦說:「我們真的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改變對科技透明度的思維模式。」
國際經貿往來要做到堅壁清野並不容易。政府數據分析公司Govini的資料顯示,去年雖然美國海軍將供應鏈內來自中國的「關鍵技術供應」減少約40%,但美國空軍和五角大廈其他單位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卻有增加。(譯者:陳亦偉)113092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