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阿姆斯特丹16日專電)荷蘭國家博物館今起將館藏17世紀殖民台灣時期珍貴文件、圖像一次展出,以紀念台荷交流400年。包括橫向視角的台灣古地圖、與台人印象大異其趣的鄭成功畫像,反映不同觀看歷史角度。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收藏16件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殖民時期與台灣相關的版畫、報章等文獻,由於都屬保存不易的脆弱紙張,加上逾百萬件館藏通常只及公開展示1、2%,因此平時難得一次攤開在大眾眼前。
文化部巴黎文化中心與荷蘭國家博物館自16日起合作「福爾摩沙特展—很久很久以前…荷蘭與台灣」,展期至明年4月6日。
策展人王靜靈是在該博物館任職10多年的台灣人,他告訴中央社記者,荷蘭政府近年對其殖民歷史展開較積極的反省、審視,「從400年後的今天來看,不論台灣、荷蘭都在作轉型正義的事,這個特展的設計就是想要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殖民史,希望讓觀者在轉型正義過程中有些思考、帶來新的啟發」。
他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其中一件展品,是19世紀末荷蘭文化史學者郝辛亞(Johan Huizinga)畫的鄭成功插畫。荷蘭人以鄭成功被明朝皇帝賜姓而來的「國姓爺」(Coxinga)稱呼他。
荷蘭人自1624年起在台南建城殖民、召募漢人移工渡海來台開墾捕獵,直到1661年鄭成功以攻台作為「反清復明」基地,輕敵的荷蘭人在隔年被迫棄城投降,結束38年的短暫對台統治。
這幅插畫把鄭成功的面容畫得猥瑣,手指骨尖又長,特意妖魔化他的形象,與台灣供奉鄭成功的廟裡呈現的尊貴福態大異其趣。
王靜靈說,這反映了鄭成功在荷蘭歷史上的形象,「從(荷蘭)國家博物館的角度來看,歷史不是單一面向,應該有不同角度、觀點,我們是從開放的態度來看」。
駐荷蘭代表處代理館長劉公漢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其實一般荷蘭人多不知道台灣與荷蘭有400年的淵源,「透過這個展覽可以讓更多荷蘭人,尤其是年輕人知道台荷在17世紀就已經有互動、交往,開啟他們認識到我們兩個國家有如此的歷史淵源、密切關係」。
劉公漢說明,今年在台灣、荷蘭都有多場紀念台荷400年的強化交流活動,例如2月台北國際書展以荷蘭為國家主題館、台南市府邀明華園製作受台荷歷史啟發的戲劇,代表處並與荷蘭學者合作出書,探討台荷交流的起點、經濟文化各面向,更有助於荷蘭人了解這段歷史。
還有第一屆台灣文化節「Weave」也在9月於阿姆斯特丹舉辦,劉公漢說,因各方反應良好,明年還會繼續辦,相信會吸引更多荷蘭人了解台灣多元的文化特色。(編輯:田瑞華)113101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