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6日電)在中國學者近來紛紛直陳經濟問題引發迴響之際,中共官媒新華社今天發表評論文章喊話,指中國企業面臨的國內需求不足等困難與「大環境」相關,有「調整的陣痛」。但「經營主體的信心在恢復,越來越多企業更堅定地前行」。
新華社今天以「企業經營壓力挑戰怎麼看」為題發表評論文章。文中首先強調,經深入分析,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種種難題,與「經濟發展大環境」相關。
文章指出,中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結構調整過程中,在投資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及預期;在消費端,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正處於恢復階段。這些都對企業商品和服務的銷售帶來影響。
這篇文章說,產業升級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擠壓難以避免。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造成一定衝擊和替代,部分傳統產業市場規模在縮小;另一方面,技術變革加速,「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這些都讓企業既面臨「調整的陣痛」,又必須投身創新的競速。
文章又說,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貿易保護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有的產業呈現週期性波動,一些企業「一時還未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的變化。
這篇文章提到,上述這些困難,有外部壓力也有內部挑戰,有環境因素也有自身原因,是多重複雜因素交織的結果,也是中國經濟「爬坡過坎、邁向高質量」必然直接面對的考驗。
文章指出,盡管眼下的困難依舊不少,但「經營主體的信心在恢復,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堅定地前行」。市場經濟是信心經濟,信心的基礎就在企業。
這篇文章說,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艱辛探索,到打開大門在世界經濟中劈波斬浪,金融危機、貿易摩擦,其中多少急流險灘。一次次風雨考驗後,總有一批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也正是因為無數企業、企業家的付出和努力,才成就了今天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
文章提到,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爬坡過坎依然面臨著挑戰,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中國企業家「有膽識、有眼光、勇創新、善作為」,在帶領企業攻堅克難中涵養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定力」。
這篇文章最後說,「難中謀變、難中尋機、銳意進取」,這是中國企業保持前行的邏輯,也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編輯:吳柏緯)11312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