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施婉清開羅7日專電)埃及擁有考古實證6500年以上歷史,是世界三大古文明之一。法國東方考古研究院為深入了解古埃及文明重點區域「法尤姆」,2015年組織一支考古隊伍在當地進行探勘,並展開年度考古發掘行程,持續做出重要發現。
「考古學」是埃及的顯學;然而,在這支包含埃及、法國和義大利考古學家的跨國隊伍中,考古計畫主持人卻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張瑞林。
張瑞林曾任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於2015年開始擔任法國駐開羅東方考古研究院(French Institute for Oriental Archaeology, IFAO)「埃及費拉德菲亞鎮(Philadelphia)考古計畫」主持人,定期至埃及法尤姆省(Fayyum)進行發掘工作,目前也是瑞士日內瓦大學古代學系古希臘文部研究員。
法尤姆省是埃及面積最廣的半綠洲,由一道尼羅河支流灌溉,位於首都開羅西南約80公里處。「費拉德菲亞鎮」則是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西元前305-30年)初期,在法尤姆內建立的城市型聚落之一,在整個希臘和羅馬時期中都屬於村鎮行政層級。考古學家從在法尤姆與費鎮大量發掘到的莎草紙中,便可看出這些脈絡。
莎草紙學家張瑞林專研古希臘羅馬文獻考證學術領域20年。莎草紙原料為莎草莖(papyrus),紙張堅固耐用不易磨損,古埃及人早在西元前3000年便廣泛採用來書寫繪畫,也是眾多希臘羅馬文獻的記錄用工具。
研究、判讀、翻譯這些記載在莎草紙上的古文獻即稱為「莎草紙學」。
作為世上最早出現的紙畫,以埃及本土植物天然色素作畫的莎草紙畫,在今天也是許多埃及觀光客眼中的熱門紀念品。
張瑞林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法尤姆出土的莎草紙多是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經由非法挖掘方式發現。而自己本身最初專業是古希臘文獻和莎草紙內容考證解讀,也從事手稿修復和重建,於是為了從最源頭看古文物如何從土壤被發掘,決定也投入田野研究。
因此,張瑞林親赴位在下埃及和中埃及之間的法尤姆地區,直擊現場多次探戡,並開始籌募資金和組織團隊,最後順利在2015年選定費鎮,從地形測繪開始,探勘範圍達4平方公里,以「城市規劃」做為計畫研究主題,並在2018年1月正式展開發掘工作,今(2024)年5月已完成第6季發掘。
在張瑞林奔走下,費鎮考古計畫還與奧地利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7044研究所兩大學術機構合作,並獲得台灣科技部的2年專案計畫補助。
張瑞林解釋說,只要場域夠大,一項考古計畫可持續20至30年,基本上一年執行一季,一季的現場作業約1至2個月,然後對發掘到的古文物進行分析和發表成果。古文物最終全都交給當地專門倉儲與博物館收藏。
張瑞林也提到,2018年首季發掘中最讓他感到振奮的發現,是一個有完整脈絡的酒甕,且在2019年第2季發掘時又發現其他陶窯,而且陶窯的燃燒室居然是鑿在底層原生母岩中,從地表表面看似無遺跡,需要再深入探勘才能到達別有洞天的發現。且再往下發掘時,還同時看到其他新發現的生土垃杯以及其他遺留品,可證明當地確實有酒甕製造業,並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
訪談中,記者好奇詢問這種發掘過程是否可以「釣魚趣」來比擬,張瑞林認同從出發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到現場發掘作業對他而言都充滿樂趣。張瑞林另強調考古對他最大的魅力在於「探索未知」的樂趣。因此,記者打趣說這概念是否更像追尋伴侶—要花錢、花心思,和花很多時間,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什麼結果時,張瑞林立即爆出開懷大笑,一切不言而喻。
至於今年第6季最重要的發現,張瑞林表示是一個受人矚目的特殊神廟建築,另還有宗教祭祀用品以及彩繪雕像。因此張瑞林有計畫要擴大合作伙伴,納入其他更多領域的專家,例如針對彩繪進行化學分析的技術人員,以及熟稔雕像分析的法國羅浮宮文物研究人員。
考古學是一門研究人類過去社會的學科,著重在遺址調查、發掘,以及對發掘到的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環境資料進行重建與分析。考古學主要是把歷史研究推展到文字紀錄以外的跡證,例如遠古時候人類尚未發展出文字來記錄歷史,因此現代人類只能使用考古方式來探索古文明。
雖然對於考古充滿熱情和投入精神,張瑞林也坦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來源拮据是計畫執行最大困難點。考古學這類人文研究不似其他可轉化為商業價值的科學研究,通常較無法看到立即性經濟回報,因此相對較難尋找到豐沛的經費資源。
張瑞林在訪談最後表示,期待有更多人能響應他,共同為人類文明探索起源,以鑑古知今知未來。 (編輯:陳承功)113120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