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7日電)21世紀台灣,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看似理所當然,50年前卻必須冒許多風險,林懷民今天表示,那是一個燃燒的年代,也是一個冒險的年代,「如果沒有當時的衝撞與嘗試,我們不會知道路該往哪裡走」。
林懷民今天出席由洪健全基金會主辦、雲門舞集協辦「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陳達、音樂與薪傳」座談會,與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進行對談,聊到上個世紀70年代年輕人「找自己」的種種實驗,以及雲門舞集演出「薪傳」的奇幻冒險。
林懷民表示,1978年雲門第一次演「薪傳」,因為遇到中美斷交,「唐山過台灣」的故事意外成為民眾情緒的出口,然而這支舞不只是先民渡黑水溝的奮鬥故事,它同時也說出一般人內心的掙扎、痛苦以及尋找未來方向的憧憬,「用現在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傳達正能量」。
當年「薪傳」音樂特別找到民間藝人陳達來演唱,林懷民推崇陳達是真正的藝術家、台灣的荷馬,「他不識字,生活清苦,卻能出口成章,說出許多故事,同時用他滄桑的聲音傳達人情世故」,但陳達也跟許多藝術家一樣,知道一旦走上這條吟唱的道路,就只有奮鬥兩字,不能回頭。
林懷民提到,後來「薪傳」使用的音樂是挑選過的,像詩一般的呈現,但陳達其實連續在錄音室唱了兩個小時,唱的是一整部史詩,從一個年輕人如何跟母親說要來台灣打拚講起,母親又是如何回應,「有特寫鏡頭,也有宏觀的角度」,只可惜當年錄音的盤帶已經遺失。
樊曼儂現場談到包括雲門及當年許多創作者受到許常惠、史惟亮等兩位音樂人的啟發,他們在上個世紀60年代學成歸國後,要年輕人追問「我們的未來是什麼?我們的音樂是什麼?」以及走向民間採集音樂等種種想法,為國內創作環境帶來刺激。
樊曼儂也表示,林懷民排練「薪傳」很有一套,他帶舞者去新店溪畔搬石頭,體驗先民勞動的過程,搬累了就在河邊睡覺,經過一段「移山移海」的感覺,還能在那樣的環境生存、安然入睡,舞者很快就進入情況。
林懷民則表示,搬石頭必須蹲下來,東方農民一直都是蹲著勞動,「蹲」這件事後來變成「薪傳」很重要的語言,當身體變得不一樣了,自然能說出那樣的故事。
雲門舞集將於今年4月重演「薪傳」,與朱宗慶打擊樂團聯手,重現這齣台灣集體記憶裡最重要的一支舞。(編輯:林治平)11201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