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2日電)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廖軒宏運用高雄充足日照優勢,以創新方法合成藥物製程中重要的天然分子「氧雜螺內酯」。過程環保節能,成本更低廉,未來可廣泛應用,創新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結構模體「氧雜螺內酯」(oxaspirolactone)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抑制人體免疫反應、抗發炎,也常見於自然界生物中。但現行合成方法既耗時且成本高,過程繁複、危險、耗能,更造成生態負擔。
中山大學表示,廖軒宏利用無溶劑矽膠吸附法(silica-supported solvent-free synthesis),運用高雄強烈充足的日照與空氣,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這項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
研究團隊表示,氧雜螺內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植物、海洋生物、陸生動物中,在單一生物中含量極少,十分珍貴不易取得。過去30年,化學家持續研發人工合成方法,但過程高耗能,加上昂貴金屬試劑、不友善環境的溶劑和危險氣體。在推進製藥發展、人體健康的同時,卻無法兼顧環保永續。
廖軒宏興奮地說,這項科研突破不僅是陽光普照的「高雄限定版」,團隊還嘗試將光源從陽光改為室內人工光源,應用實驗室與辦公室常見的長條LED燈,或是節慶使用的「聖誕燈條」,在12小時內成功合成氧雜螺內酯。
中山大學新聞稿指出,研究團隊為尋找兼顧永續的科學方法,自2020年夏季開始,搭配可見光催化、非勻相Brønsted酸催化,以及無溶劑矽膠吸附法,開發出全新合成方法。
廖軒宏表示,團隊運用充足日照與空氣作為光源和氧氣的來源,僅約數小時即可合成製造出氧雜螺內酯,且產率高達99%。過程中不需使用溶劑、操作簡便,也不會產生汙染物。(編輯:張雅淨)11203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