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停課在家 調查:疫後幼童動作發展變差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9日電)COVID-19疫情超過3年,國內逐步解封,但最嚴峻時幼兒園的防疫措施如停課等,讓幼兒在居家時間變多,據最新調查發現,國內2至6歲幼童基本動作發展變差。

信誼基金會今天舉辦記者會公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對幼童成長影響調查結果,這項調查在去年11至12月進行,調查對象包含父母及年資3年以上的幼兒園老師,分別回收6200份及2337份問卷。營運長廖瑞文表示,比較疫情前後2至6歲孩子動作發展,動作技巧、移動穩定性及操作都有落後現象。

因應防疫措施或班上有幼兒確診等,幼兒園停課影響幼兒作息和學習活動型態,調查發現,據幼師日常觀察發現,疫後孩子體力與整體身體動作能力表現明顯下降,3種基本動作能力表現都變差,如蹲、彎曲等穩定性動作、走、跑、單腳跳或爬等移動性動作及滾動、懸吊、打擊等操性動作。

特別是需要多練習的操作性動作最明顯。參與調查的老師認為,疫情讓孩子的活動受限,戴口罩、居家時間變多,以靜態活動為主,特別是花在3C的時間變長,影響2至6歲幼兒的社交與活動力,連帶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及學習效益。

面對孩子基本動作發展變差,家長需要留心,但不用過度擔心,只要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動一動,很快就能追回進度。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教授王宗騰說,基本動作技能對於未來運動發展重要,父母願意運動、提供資源給小朋友運動,都對小朋友運動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王宗騰進一步說明,幼童基本動作技能成熟,有助於未來動作發展更順暢,他常以籃球作為例子,不論是過人、搶籃板球或運球上籃等,這些賽場上動作都是由許多基本動作組合成,都需要在幼兒園就建立。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洪聰敏表示,2至6歲幼兒的基本動作能力就像是「磚塊」,是拿來建排球、籃球等長大後從事的運動「大樓」。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動作操作能力是幼兒身體自尊、自信來源,自信心培養有助於形成未來運動的習慣,以利保持身體健康。

父母積極運動,是養成運動習慣孩子關鍵,洪聰敏說,據調查發現,比起都不運動的父母的小孩,父母雙方積極運動的孩子有運動習慣多出5.8倍,顯示環境對兒童影響很大,呼籲家長打造一個足以帶動小朋友,不再坐著使用3C產品的環境,同時鼓勵偶爾加強運動強度,增加孩子身體負荷程度。(編輯:李亨山)11203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