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大目鮪各國配額減 台灣實質年少1900噸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7日電)為了大目鮪的永續,印度洋鮪魚委員會減少各國2024、2025年配額,業界稱與外國圍網漁船捕獲量大有關。漁業署今天表示,台灣配額減至1萬1488公噸,比近5年平均捕獲1.34萬公噸略少1900公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遠洋漁業組組長林頂榮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指出,為保育鮪魚漁業資源,印度洋鮪魚委員會(IOTC)將在2024年、2025年減少各國配額,台灣從3.5萬公噸,減至1萬1488公噸,對比過去5年平均捕獲量1.34萬公噸,少約1900公噸、略減;而主要漁獲大部分賣給日本。

他並說,全台目前配額3.5萬公噸,漁船噸數100以上的漁船加入台灣區遠洋鮪延繩釣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占3萬公噸配額;其餘則是漁船噸數100以下的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的漁船;因應明年起2個年度配額減少,將跟這2個公會、協會談配額問題。

台灣區遠洋鮪延繩釣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公會有120艘漁船到印度洋作業、55艘在大西洋作業、40到50艘在太平洋作業,而印度洋的作業實況,約在3、4年前,IOTC就已要求捕獲量很大其他國家的圍網漁船休漁1、2個月,也要求台灣用延繩釣方式作業的漁船減少10%配額。

他並說,結果效果不彰,所以明年起2個年度,將減少各國配額;由於公會實際捕獲量遠不及公會的配額3萬公噸,他認為實質影響不大;而且他早已察覺漁業資源有減少的趨勢,近年並主動跟農委會提議,希望推動減少漁船出海作業,或是加上休漁來永續漁業資源。

因應IOTC決議明年起的2個年度,減少各國配額。他說,已擬規劃減少公會到印度洋作業的漁船數量,減至剩60幾艘出海,若這樣做還不足夠,可再搭配休漁,例如印度洋2、3月及7、8月不容易捕獲大目鮪,明年可在3月過後再出海作業。

具體做法,他說明,等漁業署跟公會談妥配額後,每艘漁船會有其配額,不出去作業的漁船讓給要出去作業的船隻,這樣不出海作業者可獲得費用補貼,出海作業的船隻的捕撈量也足以維持營運。

關於印度洋大目鮪數量減少,林毓志說,印度洋上的圍網漁船捕獲量很大,多數是法國、西班牙漁船,有影響到大目鮪的永續。

林頂榮補充,因為他們捕鰹魚時,會把跟鰹魚游在一起、還沒長大的大目鮪、黃鰭鮪也一起捕捉;所以例如在太平洋海域,國際漁業組織就限制圍網漁船的作業天數;通常國際漁業組織也會規定圍網漁船的作業時空必須避開漁期、漁區。(編輯:陳政偉)1120517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