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4日電)詩人、國藝會董事長向陽出版詩集「行旅」,以台灣地景入詩,重回歷史現場,不只以詩探觸空間,也發掘時間紋路與人間悲喜,近期發行。
向陽在書序中表示,2000年後台灣民主政治漸趨穩定,認同問題已不再如解嚴前後那般對立,他的詩創作開始轉向台灣土地、自然與景觀的書寫。在他名之為「地誌詩」的詩篇中,通過詩,他希望不僅書寫台灣各地方的地貌地景,同時也深化隱藏於地貌地景之後的歷史與人文。
向陽表示,他在22歲時即發下豪語,要以台灣被殖民的歷史為背景,寫出一部長篇敘事的「台灣史詩」,「這是我的自我砥礪,也是對個人詩探索路程的最華奢、最嚴肅的夢想」,歷經半世紀的詩途跋涉,「現在應該也是我拚搏餘生,完成這個夢想的時刻了」。「行旅」似為詩人預告「史詩」的先聲。
根據九歌出版發布新聞稿,向陽延續對本土的關注,細細描摹雙足所踏之地。全書分為二卷:「卷之行旅」以清新質樸的文字遍遊台灣風光,刻劃土地與人文之美。從打狗舊驛到冬山河夕照,自溪頭竹林至基隆港風,步履所至化作和煦詩篇,以文字呈現一場動人的「看見台灣」。
「卷之茫霧」以個人的惆悵情思為引,重回乙未割台、白色恐怖甚至太陽花學運等歷史現場,召喚蔣渭水、陳澄波、楊逵等人的命運軌跡,走過台灣坎坷飄零身世,也在個人與族群前路未明的濛霧中尋找前程。
新聞稿指出,作者以地景入詩,目光卻穿透景物,凝視伏流其後的過往。在文字間疊合時空,宛如重複曝光般共構族群鄉土的記憶空間。多篇詩作可見詩人對於形式的經營,層疊遞進的詩句與歌謠式的呈現令誦讀朗朗上口。華語與台語兩種聲腔在對應的篇章中以迥異的語言質地重構同一主題,也在混用中尋找台灣獨特的發聲方式。
向陽本名林淇瀁,詩人、作家、評論家,曾任職於媒體,曾獲時報文學獎、吳濁流詩獎、國家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等獎項肯定,現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編輯:張雅淨)11206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