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最美的再見3(中央社記者沈佩瑤、陳婕翎、曾以寧台北25日電)如果只是人放在家裡,那是沒辦法做到安寧善終的」基隆長庚醫院安寧居家護理師賴盈如說,疾病末期病人希望在家人陪伴下告別人世,然而是否能夠居家安寧照護,許多細節要用心。
賴盈如再三強調,安寧照護跟一般護理非常不同,一般是希望傷口好得快,安寧照護則是希望病人在過程中,心情是放鬆而舒服的,居家安寧要考慮周全,包括有沒有足夠人力、家屬情況,都需要溝通。
當初因為媽媽一句話,賴盈如成了白衣天使,一晃眼也過了19年的時間,年輕時的她不想面對太多生死,婉拒從胸腔內科轉往血液腫瘤科,沒想到仍然因緣際會加入安寧團隊。
回顧這3年多歷程,賴盈如最難忘的還是第一個接觸個案:罹患直腸癌的62歲阿姨。當時這個阿姨的肛門癒合不好,已形成蕈狀傷口,糞水不自主流出,在照護上非常困難,味道也令人皺眉。
隨著傷口越來越嚴重,阿姨別說是爬樓梯,連坐著、下床都辦不到,賴盈如第一次和阿姨碰面就知道是棘手個案,加上阿姨明顯不願對話的態度,更增添照護困難。
賴盈如詢問安寧病房芳療師後,在紗布滴上精油減少異味,降低照護的牴觸感,冗長的換藥時間,她認為「太安靜的環境也很奇怪」,索性自顧自地開始東拉西扯,談談自己、聊聊家人。
在賴盈如積極「進攻」下,阿姨慢慢卸下心防,原來她除放不下未婚的2個女兒,心裡更藏了道坎,來自對她父親的複雜情緒;阿姨的廚師父親好賭成性,她出社會後拚命賺錢還債,早婚脫離原生家庭,從此父女失聯。
儘管阿姨對老父親多有怨懟,語氣中卻又隱含著惋惜,阿姨的女兒們從未見過外公。某天下午,當賴盈如正在照護阿姨,突然聽見大門電鈴聲響,門外赫見阿姨的父親,不知怎麼輾轉聽說女兒病重,90多歲老人家獨自搭計程車找上門。
起初阿姨不敢置信,還反問「不會是我爸吧!」隨即拒絕老父親探視。賴盈如察覺阿姨不希望現在的狀態被看見,提議幫忙梳妝打扮,讓她用最滿意的模樣示人,和老父親留下合影不久後,阿姨就辭世了。
賴盈如的溫暖細心,正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工師黃明慈口中,所有安寧照護團隊成員必備特質。黃明慈表示,面對家人即將離世,家屬悲傷在所難免,必須成為裂縫中的陽光,讓病人用最美的姿態說再見。
讓每個臨終病人都能有尊嚴、自然的走向生命盡頭,心情放鬆而舒服,用最美的姿態說再見,居家安寧依著這樣的信念發芽,陪伴病人與家屬走到最後,好好告別。
黃明慈因為家人生病,對家屬感同身受,碩士班一年級就立志走上安寧照護,從修課到實習,一路堅定踏入居家安寧領域。她說,家屬之間的意見分歧來自資訊不對等,安寧團隊和家屬是夥伴,要平行齊步走,一起慢下腳步、一起加速。
成大醫院安寧緩和共同照護中心督導邱智鈴也提到,安寧居家就是要讓病人身上沒有任何管路,在子孫、家人陪伴下離開。
她分享的個案是名80多歲罹癌的老阿嬤,很在意外表,以前出門一定要找人做頭髮,從其他醫院轉來成大醫院第2天,護理師、志工和她女兒帶她去按摩浴缸洗澡,幫她把頭髮吹得漂漂亮亮很有精神,阿嬤開心直呼「比較像人」。
阿嬤住院快1個月病況穩定後,希望回家接受安寧居家照護,她的家人因擔心回去如果痛了怎麼辦、若需要再來住院會不會沒有床,一直不敢出院,結果阿嬤趁著醫師查房時表達想回家意願。
邱智鈴表示,阿嬤回家後,古意的阿公每天起床都會站在床尾偷偷看她,讓阿嬤忍不住笑虧「你為什麼要站在床尾,到我旁邊來坐啦!」覺得回家真好,不用顧慮旁床,有需要就可叫家人,還能和阿公拌嘴。回家1個月多後,阿嬤在家人陪伴的念佛聲中平安離世。
生命接近終了,往往是人最脆弱的時刻,依循意願迎接人生謝幕,便是安寧療護存在意義之一。台北榮民總醫院緩和居家護理師陳沂汝指出,這是個有溫度的工作,安寧不是恢復,而是陪伴病人與家屬走到最後,建立一種特有堅韌關係。
「說再見」的當下不見得落淚。陳沂汝曾遇過一個病人狀況變化速度很快,臨終時,女兒邊幫安寧個案清理邊抱怨「媽媽怎麼沒有等我,是在阿姨懷中走」,阿姨則吐槽「誰叫你去大便」,女兒又回嘴「我就想聽完整首韓團歌再離開廁所呀!」
陳沂汝說,後來兒女們從國外回來聚在一起,幫媽媽畫眉毛時輕聲跟媽媽講話,以前出門媽媽都會化妝畫得美美的,現在由姊姊幫媽媽畫眉毛、弟弟幫媽媽梳頭髮,用輕鬆的方式陪媽媽走到盡頭,人生圓滿了。(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206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