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劇場與電影相遇 陳湘琪喻兼修「楊德昌學校」

當劇場與電影相遇 陳湘琪喻兼修「楊德昌學校」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3日電)受劇場大師賴聲川邀請,電影導演楊德昌曾於國立藝術學院(現北藝大)任教,結識當時還是學生的演員陳湘琪、陳以文等人。陳湘琪比喻,似乎多讀1所「楊德昌學校」,劇場與楊德昌也相互影響。

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分別推出「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及影展,北美館今天也舉行國際論壇,以「楊德昌的電影革命」為題,邀請影評人舒琪、陳湘琪及陳以文回顧楊德昌的突破精神。

陳湘琪回憶,大二那年,楊德昌初到學校開課教授電影學,她那時正認真跟同學排練「哈姆雷特」,「拿報紙捲起來當劍比劃,殊不知,那時有人戴著墨鏡在外頭看我,當然,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戴著墨鏡的人就是楊德昌,他透過陳湘琪的表演指導老師邀約陳湘琪到辦公室聊聊。陳湘琪笑說,那時其實並不知道誰是楊德昌,「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就找了好朋友陪我一起去。」過程中楊德昌不斷對她發問,這也成為他們既定互動模式,到拍「獨立時代」都是如此。

首次會面時,楊德昌也提出找陳湘琪演戲的邀約,因為看到陳湘琪就讓他聯想到手邊正構思的劇本女主角,但當時他正忙著準備「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請陳湘琪先到劇組幫忙開始。幾顆鏡頭需要人幫忙,也由陳湘琪上陣,楊德昌還不忘注意不拍到陳湘琪正臉,不讓未來的女主角曝光。

陳湘琪說,後來與同學王維明要準備畢業作品,楊德昌知道後說「就來幫你們導一個吧」,「我想說你會做舞台劇嗎?他說,可以解決你們畢業作品,也可以做他想做的。」因此有了楊德昌的首部執導劇場作品「如果」,後來也導了舞台劇「成長季節」,成為「獨立時代」暖身作。

陳以文觀察,「如果」與「成長季節」等作,都是當時楊德昌希望更專注在創作上而誕生的作品,「他的目標不是成立劇團,就是聚焦精神在了解他未來想合作的演員上。」劇場專業學生會演戲、寫故事、幫人導戲,對楊德昌而言很難得,楊德昌帶給自己的刺激與啟蒙又更多,「腦內革命真的只要一瞬間。」

舒琪指出,有人認為台灣新電影多數沒有商業電影的考量,把台灣電影拍死了,但楊德昌真的不理會商業嗎,「我絕對不同意,他的商業觀念是如何去面對觀眾,是名極端尊重觀眾的導演。」首部長片「海灘的一天」就突破台灣電影局面,篇幅達3小時,當時除戰爭電影外沒有這樣的規模。(編輯:張雅淨)1120723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