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台北5日電)彭蒙惠疼惜台灣「眾孫」,但掛念的不是衣食,而是英語教材。這位跨世代英語教母曾因男友無意在台耕耘而幾度婉拒求婚,但她沒有後悔,言談間字字真心:「台灣如鑽石般珍貴」。
彭蒙惠(Doris Brougham)無疑是「台灣英語教育」代名詞,她1962年創辦「空中英語教室」廣播教學,開啟無數人自學英語之路,不論開場音樂、授課老師或雜誌末頁可沿虛線剪下的單字卡,都是台灣三代人的青春記憶。
今天就滿97歲的彭蒙惠,即使因腿部肌腱退化而須以輪椅代步,推動英語教學的熱情始終如一、毫不受限。她每天行程滿檔,比200多名員工還早到辦公室,對著鍵盤敲敲打打,編輯著生活化的授課單元。
本週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彭蒙惠向記者介紹她們推出的手機版免費英語學習資源,就像一個發現珍稀奇獸的孩子,急切地想與他人分享這份喜悅。
彭蒙惠出身美國西雅圖的十口之家,排行老六,1951年輾轉跟隨幾位基督教傳教士踏上「福爾摩沙」。抵台後她不願從眾向西,而是往東朝傳教士人數幾乎掛零的花蓮走,為原住民學生提供課後英語教學。
聊起初來乍到的日子,彭蒙惠不提當時捉襟見肘的苦,而是談受邀到泰雅族部落過夜的體驗。當時花蓮許多人不曾見過外國人,夜幕降臨時,總有人拿著火把走進房間,一睹睡在榻榻米上的彭蒙惠。
她說,「夜間醒來,看到這些紋面的人在閃爍火光下直盯著我看,我有些不安。這確實讓我有點緊張,泰雅族以前會獵頭!」
無論是這場夜半相見歡,或是抵達花蓮不久後就遇到的規模7.3強震,甚至是撕心裂肺的喪母之痛,彭蒙惠都沒有離台灣而去。她與族人打成一片,還有個泰雅族的名字Libeck,代表盛開於花蓮的山谷百合,直到現在仍與族人傳Line聯繫。
從彭蒙惠的辦公桌向前望去是一堵滿滿的照片牆,紀錄著她來台72年的生活點滴,也是她如何讓更多台灣人願意開口說英文的縮影。
彭蒙惠首度開創廣播英語教學時,台灣還是沒有彩色電視的年代。她在教學中融入各種生動有趣的元素,讓學習英語變得有趣,「當我們在其中找到樂趣,一切都會變得美好。孩子們喜愛樂趣,就算我個性嚴肅,我也喜歡!」
如果有一種餓,叫「阿嬤怕你餓」,對彭蒙惠這位「台灣阿嬤」來說,可以說是「英語教母怕你學習的教材不夠」。
彭蒙惠陸續推出「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彭蒙惠英語」3種不同受眾的雜誌,以包山包海、定時出版、上架的內容,幫助各年齡層的讀者克服說英語的恐懼,拓展對英語的想像與理解。
台灣在2020年舉辦首場雙語國家政策諮詢會議,希望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彭蒙惠沒有缺席,「要挪多一點時間給英文啊」。
彭蒙惠說,台灣人樂於學習,從農業社會到現在成為有優良醫療技術、晶片製造能力的國家,靠的就是不斷學習;而她的角色是設計有效的英語學習工具,例如這一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動供國中小老師教英語的「Give me 10」,每天只要花10分鐘,就能提升學生的英語讀、說能力。
台灣的雙語政策才剛起步,已有部分人士憂心,加強英語教育的資源將不利本土語言的發展。但對彭蒙惠來說,英語與本土語言不應是互斥關係。
彭蒙惠在花蓮傳教期間,也學會一點泰雅語,「這很有趣」。她說,原住民語言逐漸消失,這令人非常難過,她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人努力保存原住民語言,「重視自己獨特的文化並引以為榮是很重要的」。
從師鐸特別獎、金鼎獎到紫色大綬景星勳章,彭蒙惠一路走來獲獎無數,總統蔡英文6月更親自將台灣護照交到彭蒙惠手中,歡迎她成為正港台灣人。
彭蒙惠21歲到中國傳教,因中國內戰而來台灣。回想當初,她說,年輕時不會想到太遠的事,她沒想過在台灣待多久,而72年過去,也不曾想過搬去別處。原以為會步入家庭生活的她,甚至為了在台耕耘而與婚姻數次錯身。
彭蒙惠說,每當有人上門求婚,他們總認為她想回美國看看,但「我已經在這裡扎根了,不會來回跑」。如果結婚生子,能教的蘿蔔頭有限;如今,成千上萬的「孩子」被她的英語節目或福音所感動,這也使她的生命更溫潤豐富。
「沒有自己的孩子,我並不後悔。」
留在台灣,彭蒙惠同樣義無反顧。「你必須全心投入。我已經決定留在這裡,我認為我們要意識到,與中國大陸相比,台灣確實很小,但細微事物也能是很珍貴的,就像一顆微小鑽石,但閃閃發光」。
彭蒙惠認為,台灣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因為台灣美,全球不乏秀麗的國家及地點。台灣出眾之處,在於友善及樂於助人的台灣人。
彭蒙惠喜歡對外分享台灣大小事,可謂台灣對外交流大使,如今有了台灣公民身份,她期待自己可以為台灣做更多,例如在旅行途中或有其他國家友人前來探望時,她能以公民的身份宣傳台灣,理直氣壯。
「我愛台灣和台灣人民。我見證了台灣許多變化,台灣人民聰明、創新且勤奮,能被當成一份子,我非常自豪」。
被問到長壽秘訣,彭蒙惠除了叮嚀要睡飽、多吃綠色蔬菜、運動以外,也要注重生活態度。她建議,該做的事盡力而為,別侷限於自我感受,「不要想太多」,並保持正向思考,「如果把工作做妥,也會帶給別人正能量」。
這也是彭蒙惠的自我期許,她至今仍吹法國號、寫歌、帶同事去浮潛,無奈行走已經有點吃力。神采奕奕的她直說,自己不愛被困在輪椅上,「這不是我的風格」。她每天鍛鍊,期待有天能再到處跑。(編輯:石秀娟) 112080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