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8日電)認識香港有千萬種方式,香港出身的學者梁啟智走遍香港公屋254條屋邨,出版新書「香港公屋」,描繪出香港政治與社會的演化,帶領讀者看見最真實的香港。
根據春山出版發布新聞稿,梁啟智具深厚的地理學背景,他以公屋為觀察尺度,實地走遍整個香港。從不同時期建造、不同地區的公屋與人們的生活痕跡,描繪出香港政治與社會的演化,是最具生活感與帶入感的香港現代社會史,也是他寫給家鄉的情書。
梁啟智在書序中表示,梁啟智2019年後香港社會變得翻天覆地,他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感到自己對香港的情感無從抒發,地理學出身的他喜歡走路,於是選擇直接把整個香港走一遍,「如果下次遇上另一名同樣是情感無從抒發的香港人,最少我可以告訴對方:我到過你的家」。
梁啟智說,台灣有「走遍319個鄉鎮」的說法,他本來的想法是走遍香港400多個區議會選區,但區議會選區不是香港人慣常思考的地理尺度,如果是住在大型私人發展的社區,會說那個屋苑的名字;如果是住在公屋的,就說是哪一條邨。因此他決定全香港所有的屋邨都走一遍,「畢竟我就是在屋邨長大的」。
梁啟智表示,公屋作為政府蓋出來的社區,其規劃代表政府對居住以至民眾生活的思考,人住進公屋之後,他不只是公屋居民,他更接受了公屋的管理模式,「套用學術一點的說法:從一個人變成一個可被管治的對象。公屋,是一種管治術。」
「但人會反抗」,梁啟智說,公屋在香港代表低下階層,在屋邨的茫茫樓海當中,人特別顯得微不足道。雖然如此,公屋居民仍在寫他們的公屋故事,「公屋不只是晚上回去睡覺的方格子,公屋居民對他們的屋邨也可以有所認同」,特別是在2019年(指香港反送中事件的抗爭),在風風雨雨當中,公屋也成為了抗爭戰場。
梁啟智表示,「抗爭雖然結束了,痕跡卻在屋邨當中留下來,沒有即時被洗刷掉。即使有些痕跡被洗刷掉,公屋居民仍繼續用其他方法參與他們的社區。這些嘗試,開啟了香港公屋史很不一樣的一頁。」
梁啟智為專欄作者、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現任職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關注包括香港社會與城市研究,著有「香港第一課」等書。(編輯:陳政偉)112090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