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6日電)前監察委員、作家馬以工從「紅樓夢」中找到粥的哲學,近期完成「食粥百味足」一書,日前在台北舉行新書「粥」會,邀請文化界的朋友在秋日時節食粥、養生。
根據新經典文化發布新聞稿,粥會於25日舉行,由「阿正廚房」主廚黃守正掌廚,包括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簡靜惠、作家心岱、宇文正、黃威融、初聲怡、曾文娟、洪愛珠、設計師楊啟巽等人與會。
新聞稿指出,馬以工從監察委員一職退休後,因為對歷史與文學的熱情,投入紅學研究,在與老友的聚會中重現「紅樓夢」粥品,最後在簡靜惠催促下整理出一本書,詳細勾勒出各種粥品的淵源與吃法。
馬以工發現古人重視以粥養生,宋人蘇軾、陸游的詩詞、文學名著「紅樓夢」等都有粥的蹤跡,她在「食粥百味足」書中收羅各種粥的故事,將書分3卷,上卷「寒山的法粥」先寫茶與茶粥,談茶文化在唐宋、中、日之間的千年流轉。
中卷則是她最熟悉的「紅樓夢粥冊」,除了談小說中的胭脂米粥、碧粳粥、燕窩粥外,還提出「紅樓夢」其實寫到六朝的金陵舊俗「泡飯」,這道粥傳到日本後來成為大和國民速食「茶漬」。
最後一卷「人間的滋味」,從正月吃七草粥到各種日常粥品,有的簡單有的奢華,還有台灣人最熟悉的故鄉味:路邊採龍葵煮成烏甜仔菜粥、南台灣虱目魚粥、中台灣的蚵粥還有北台灣的瓠瓜粥,完整呈現豐富多樣的粥品。
作家宇文正表示,享受粥其實很花時間,而這正是匆忙的現代人失去的閒情好滋味;曾經擔任蘋果日報副總編、現在是飲食生活策展人的初聲怡,談到書中所寫的七草粥、碧梗粥,都是她心嚮往也愛的粥品,讀到就想吃到,這場粥會讓她驚喜。
「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黃威融找出家中珍藏1983年「漢聲」雜誌的「中國米食」專題,該書當年以攝影、繪圖和文字記錄下各種米食食譜,其中有一張照片就是馬以工拍攝的、台南廣安宮前的粥攤。
活動最後,馬以工引用李時珍「本草綱目」:「粥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祝福大家在初秋這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養生時節,多吃好粥,怡情養生。(編輯:陳政偉)112092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