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5日電)國內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多年,民眾對其認識逐漸提高。對於近期民間流傳「斷食善終」概念,醫師提醒,應依病人情況,充分討論溝通,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也不能一體適用。
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今天在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會員大會上致詞指出,近期民間討論度高的斷食善終,其實有潛在倫理問題,應思考什麼樣對病患來說才是真正的「善終」。
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接受媒體採訪表示,自己曾遇過70多歲癌末女性,家屬決定採用斷食善終,病人其實還是很想吃東西,家屬卻不給吃,也造成印尼籍看護夾在自身文化、病人與家屬間,十分為難,壓力大到選擇辭職。
「若病人已經在善的過程,為什麼現在就要終?」王英偉說,使用鼻胃管或斷食善終,都不是非黑即白,一定對、一定不對的問題;斷食善終確實是安寧緩和的一種方式,但要依個別情況,好好瞭解什麼情況適合使用,期間的溝通和互動是關鍵,若家屬不想救了就想讓病人斷食善終,這樣是不對的。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邱智鈴指出,不是所有病患走到最後都適用「斷食」;若病人到了臨終,隨著器官逐漸衰竭、身體漸漸衰弱,有可能自己慢慢自然而然沒了想吃的慾望。
另一方面,邱智鈴指出,若患者器官還沒到衰竭的程度、還想要吃東西,刻意讓其斷食,就違反了患者的自主意識,也會讓病患身心都不平安。
邱智鈴說,臨床上曾照顧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因四肢無力,不想吃東西,團隊因此尊重其想法,但後來病患又突然感覺肚子很餓;因此,應該依照病人身體狀況與疾病病程,順其自然,而非刻意採用人為的方式。(編輯:管中維)112101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