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5日電)今年學測國寫考「標籤」現象,有考生連結性別議題,分享男、女生抬便當的差別待遇,也有原住民學生提到,經常被誤以為很會唱歌、跑步,還會騎山豬等刻板印象。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已於1月考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今天舉行學測非選擇題閱卷評分原則說明會,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由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陳昌明擔任閱卷召集人。
國寫共2大題,每大題25分,第1大題要考生說明「標籤」概念使用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並說明對標籤現象的看法。
第1大題第1小題主要評量閱讀和擷取資訊的能力,考生可藉由閱讀文本並找到精確的答案,第2小題要求說明對標籤現象的看法,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得0分,錯別字過多也會斟酌扣分。
陳昌明提到,從小到大許多人都有被取綽號的貼標籤經驗,但要能透過知性去反省,不是那麼容易;題幹也舉咖啡大師等正面標籤為例,引導學生從正、反面思考,學生必須動腦寫作,很難套用或背一套東西就能寫得好。
在閱卷過程中,陳昌明發現考生舉出的事例相當多元,例如大人看到小孩染頭髮跟刺青,就覺得是壞小孩;還有原住民學生提到,大家經常對原住民有很會唱歌、跑步、喝酒、騎山豬、射飛鼠等刻板印象。
也有不少標籤現象連結性別議題,陳昌明提到,有學生回憶國中時,老師規定男生自己搬1個便當箱,女生2人搬1箱,老師總以為男生力氣一定比女生大;還有考生被家長說,女生不要聽饒舌或重金屬音樂、玩激烈的線上打鬥遊戲等,並質疑為何男生就可以。
第2大題提到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要考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自己的感思與體悟。
陳昌明提到,很多考生都想到高中求學很辛苦、競爭激烈,能在繁重課業中出去走走或旅遊,就如同休息的縫隙,在漫長上課後的下課時間,也是喘息的縫隙;也有學生分享可從失戀、失敗等經驗中得到啟發,還有學生以生病經驗為例,在調養過程經常思索並獲益良多,也是一種人生的縫隙。(編輯:張雅淨)113020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