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6日電)台灣大學今天宣布與台積電合作,選送30名德國學生來台學習半導體課程。除了台大,其他學校也都考量在少子女化趨勢下,勢必得培育更多「外籍白領」,才能補足業界人才缺口。
台灣大學今天舉辦「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始業式,與德國薩克森邦政府、台積電合作,選送30名學生來台接受一學期的學科訓練,之後前往台積電中科廠區實務訓練,為台積電在德國設置晶圓廠做準備。
除了台大,政府於民國110年推動「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透過鬆綁大學法、學位授予法等,協助大學設置研究學院,促成產學間的長期合作關係,目前已有11校設置12個學院,每年核定超過1000個外加招生名額。
創新條例的鬆綁,加上近年台灣科技業的人才需求,成為大學招收外籍生的利基。清華大學全球長嚴大任接受中央社電訪指出,台積電、德國合作第一批30人送台大,未來規模會擴大,預計每年要送100人來台灣,台大就吃不下來了,勢必會由多校合作培育。
嚴大任表示,外籍生短期來台可能比較喜歡台北,清大優勢則是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且半導體學院和全英文課程最完整。他曾親自到德國走了一趟,與當地大學、研究機構簽約,第一批沒有到清大有些可惜,但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合作機會,包括日本、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國,也都有發展科技業的需求,未來各校勢必要合作,形成一套定價模式。
台灣師範大學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院長高文忠表示,企業想要的外籍生有兩類,一種是需要擴充國內研發團隊人力,另一種則是在國外已有分公司,有外派人力需求。目前已有3家企業與台師大合作,每個月提供新台幣1.5萬元獎學金讓外籍生來台。
高文忠表示,光是台積電每年就需要6000、7000人,高過台灣相關研究所的培育總量。科技大廠提供的薪資福利最優渥,也往往吸引走最多人才,讓台灣其他產業感到棘手,紛紛提早布局。而站在大學的角度,以外籍生擴大學生來源勢在必行,且招收本地生也不能太侷限,台師大產創學院便喊出口號,不一定要本科系,著重吸引跨領域的人才。
陽明交通大學國際長徐文祥表示,以往國際產學專班多開在科技大學,近年政府看到高科技產業的需求,透過國發基金的留才、攬才計畫,大學間以學術聯盟設立新型專班,由廠商提供獎學金、實習機會,培育外籍的技術導向白領人才。能留下來為企業所用當然最好,來台學習後再往國際發展也不是壞事。
徐文祥表示,光靠大學的力量,要吸引外籍生不是那麼容易,也不是很有效率,尤其是西歐、美國的學生。配合國家優勢產業提供實習機會,是吸引境外人才的最大誘因。而人才的培育量,應比需求再更大一些,畢竟學生會有不同的人生規劃,產業界也希望能挑到最合適的人才。
台灣科技大學也設有產學創新學院,關注智慧製造、人工智慧、能源永續等領域。主任秘書呂政修表示,台積電在全球設廠,若不從台灣拉工程師過去,要不就是培養當地人,未來這類產學合作模式勢必越來越多,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呂政修表示,台灣學生不用擔心教學資源被排擠,對於短期如交換生的培訓,各校大都有設計專門的方案,不會牴觸正式課程。至於正式學位,本來就有開放境內、境外學生。(編輯:龍柏安)11303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