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2日電)環境部今天首次審查農業部送審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委員認為整體看不到鼓勵真實用心減碳的思維,且以既有林造林可能無法跟國際接軌,建議做修正後再開會審查。
目前國內的自然碳匯方法學,僅「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環境部今天召開「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第1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林業署所提草案,希望透過「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升國產材利用」等3大策略,達成森林增匯目標。不過會審查委員發現之前審查通過並公告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實務上審查企業送件註冊時,有鑽漏洞問題,因此有數人主張必須謹慎。
審查委員、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就說,方法學公告後要全國適用,相對於有人主張先求有再求好,他認為應該要能夠在技術上站得住腳、執行上要有可操作性,不然申請者也要投資成本,還要修,這樣很辛苦。
他也點出,國產材出了林地追蹤很難,後端追蹤方法必須要講清楚;以及草案參考日本國內抵換制度(J- Credit),可是日本有很多管制措施,「台灣有嗎?」「能夠套進來嗎?」
他還擔心木材材積計算若引用過久以前的資料,林業會讓人看不起;並建議將荒廢的果園,納入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的潛力土地,且應考量修改草案中的適用條件,因當中有述及「不得涉及土地利用類型轉換……」。
審查委員、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蔡俊鴻說,審查委員希望一開始的方法嚴謹,鼓勵真實用心減碳讓國家的總體碳排量減下來,然後對於有投資支出促進此作用者給予獎勵,但草案最大的漏洞是,整體來說看不到有這樣的思維,看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也說,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只承認新植林,台灣很多出租給人造林的林班地是既有林,可能會無法跟國際接軌,不然也可以鼓勵造林,但是不要做碳權交易;減碳兩個方式,一種是強制命令,再者就是鼓勵、給誘因,也是世界潮流,但是一開始方法要嚴謹,以免變成虛減實增。
但也有委員發言認同先求有再求好,不過也主張方法要可操作。最後主席、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裁示林業署依據會中委員的建議修正後提送資料,擇日再審。另外,環境部預計17日排審「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
環境部除已預告「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3月底新增預告海藻床、紅樹林的碳匯方法學,都待小組會議審查過後送審議會(大會)通過,後才能施行。(編輯:陳政偉)1130412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