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家:公部門應帶動私部門 創造綠色金融商機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1日電)全球綠色成長研究所前總幹事波爾(Yvo de Boer)今天表示,要發展綠色金融、帶動綠色成長,後是著眼於「避免未來的碳排」,由公部門帶動、刺激私部門參與,創造更多商機。

環境部今天持續舉辦「COP29提升氣候行動決心系列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關於綠色成長的議題。

全球綠色成長研究所(Global Green Growth Institute,GGGI)前總幹事波爾(Yvo de Boer)認為,目前COP的狀況非常糟糕,對於融資的爭論放在錯的脈絡討論,最主要的應該是推動綠色經濟的成長。

波爾指出,氣候融資重點不是現在減排或減少過去的碳排,而是要避免未來的碳排,氣候金融應投資綠色成長,讓私部門能有更多商機;公部門的任務是刺激私部門參與、增加投報率、增加規模;綠色成長應該視為比賽、才能創造機會。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表示,政策上法規鬆綁、稅務優惠,對於綠色金融很重要。

蘇拾忠進一步說明,從投資的觀點,現在還沒有形成很好的綠色循環系統;公部門應該提供機會,如沙盒、實驗場域、公共採購,讓創新科技能進入,若政府願意測試,裝置數量足夠、成本降低,就會進入商業模式。

蘇拾忠舉例,如之前看到小型水力發電機,可能只要10公尺落差,設備也小,但發電量不高就會讓資金投入猶豫;不過台灣的溪河落差大,若有實驗河川、流域,設足夠的裝置數量,就有機會發展。

蘇拾忠認為,若是業者自己努力,可能3、5年都看不到進展,但若是地方、中央政府有綠能實驗場域,測試完後賣綠電給企業,就是鼓勵往下的可能性;綠色金融不是對現在的獲利、而是末來,企業集合起來會是重要的力量,讓新創能夠發展。

政大金融學系教授、商學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曉文說明,台灣在氣候金融開始的比較慢,2015年巴黎協定後就有一連串的政策。2017年有綠色金融法規設立,但當時還不知道能做什麼;2020年有綠色金融2.0,開始有一些發揮;2022年進一步成為3.0,金融資金開始會擔心有沒有走向對的地方。

楊曉文說,肯定政策發展綠色金融,但也呼籲新創業者能與金融業對話、金融業也能多了解哪些項目有前瞻性,將資金導入對的地方。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台灣人均碳排放約11噸左右,與韓國相當,但台灣是製造出口導向,占全球供應鏈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要加速降低生產、製造的排放。

蔡玲儀補充,台灣每生產一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2022年較1990年已降低44%,也就是GDP持續成長,但排碳有持續下降的趨勢。

蔡玲儀強調,今年對台灣也是很重要的一年,排碳有價正式上路,是帶動綠色成長的關鍵;過去環境部做比較多的是污染預防、治理,現在要去帶動產業成長,能源效率、循環經濟,都是接下來要推動的。(編輯:陳政偉)11311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