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日電)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金門董允耀洋樓現修復中,廠商利用施工圍籬呈現另類「修復工程展」,從介紹董允耀其人其事到民國近代史、洋樓特色和傳統匠師,宛如一座活的匠藝博物館。
建於1932年的董允耀洋樓,從2022年4月展開修復。金門縣文化局官員告訴中央社記者,建築師黃毅誠在修復過程中導入美化圍籬概念,承作廠商據以製作「修復工程展」,有別於一般工地單調冰冷的綠色鐵皮,也成為金門首座「修復工程展」圍籬,吸引人駐足觀看。
業者陳榮文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修復工地就是活的匠藝博物館,匠師就是最佳解說員;身為大木作匠師的陳榮文說,從19世紀後半至1949年,金門因物資困乏,出現4次移民潮。董允耀是在首次移民潮時赴印尼發展,事業有成於1932年聘請古崗在地匠師砌築宅第,名為「董允耀洋樓」。
一如同時期眾多華僑,在國家動盪不安之際熱心公益,董允耀還興建新式學校古崗學校;1937年,金門淪陷,更和友人在廈門一帶設立金門難民救濟委員會。陳榮文說,透過董允耀的生平故事,可得知那個年代的閩南華僑拚鬥史,以及愛鄉愛國的情懷。
「修復工程展」介紹,董允耀1880年出生於大古崗69號,從小挑豆腐販售謀生,10餘歲時與鄰人遠赴印尼謀生,與友人共創同成棧3號,以經營海鮮乾貨維生,另外經營地方土產買賣,並合股投資銀行。
1945年,董允耀返鄉省親,因痼疾復發離世,3年後葬於金門燕南山邊。2020年,屋主將洋樓捐給金門縣政府,去年展開修復,預計今年10月完工。
除了董允耀生平和大時代歷史,「修復工程展」還有「守衛家園的民防工事」、「多元而燦爛的洋樓裝飾」等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董允耀洋樓設有代表注重衛生的廁池和門樓前的洗腳池,讓人窺見民初富裕華僑的生活樣貌。
陳榮文說,文資的修復重在工法和材料,修復工程展一一介紹參與洋樓修復的傳統匠師,包括大小木作、泥塑、泥作、瓦作和彩畫匠師,述說藉著匠師的修復技藝,古蹟建築工藝得以傳承。
跟著「修復工程展」導覽,可以走讀洋樓周遭老建築,包括明遺老街、古崗郵政代辦所、復興雜貨店等。其中,明遺老街是金門最古老的市街,有「買菜街」之稱;還有創建金門重要產業高粱酒的葉華成故居等。
此外,根據工程合約,廠商必須辦理至少兩場技藝傳習課程;年前,陳榮文邀請烈嶼鄉西口國小學童前來參觀並體驗手搗蠣殼灰的傳統工法,對洋樓有了更多認識。(編輯:謝雅竹)1120202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