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佳里竹編「古亭畚」 重現往昔農村儲倉共同記憶

台南佳里竹編「古亭畚」 重現往昔農村儲倉共同記憶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4日電)「古亭畚」是早年農村自給自足儲存稻穀的儲倉,隨著時代演進而逐漸消失,台南市佳里區民安社區以竹編工藝重新打造,矗立在幹道旁,重現往年農村共同記憶。

佳里區民安社區的古亭畚,高180公分,直徑250公分,透過共同設計、編造,以竹編工藝呈現,不僅重現往年農村風貌,也增添社區特色及技能。

古亭畚是早年農村自給自足儲存稻穀的巨大容器,因台灣氣候多雨潮濕,早期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防止穀物受潮,透過古亭畚功能維持合適儲物溫度及濕度,儲存在古亭畚內穀物通常可保鮮1年。

古亭畚除儲存稻穀,也經常被拿來儲存根莖類農作物,但因時代變遷,儲物概念有了空間變化,現在農民收成穀物,大多轉賣農會或碾米廠,自存比例較少,古亭畚也逐漸從現代農村社會消失。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古亭畚見證往昔農家儲放稻穀的文史,佳里區民安社區的竹編古亭畚,古樸古錐,也承載在地共同記憶,肩負文化傳承,更讓到訪遊客感到很有趣。

資料顯示,古亭畚以竹編成,形似碗狀,壁敷以土或石灰,上蓋斗笠狀屋頂,下支以竹柱;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以稻米為主要經濟作物,因加工不及現在多樣化,古亭畚成為農家儲存稻穀所需,且依台灣氣候發展而成的儲倉。(編輯:陳仁華)112082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