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養殖面積銳減 海洋局:成本增加及疫情影響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23日電)民進黨高市議員郭建盟今天指出,高雄沿海養殖業養殖面積自民國108年到111年間大幅減少573.4公頃,產銷失衡。高雄市海洋局表示,減少原因是生產成本增加及COVID-19疫情影響。

郭建盟在高雄市議會質詢指出,台灣農漁產產銷近年伴隨缺工、物料上漲、漁電共生政策等因素,供需發生變化。111年高雄漁業年報顯示,高雄沿海養殖業實際養殖面積自108年底3487.91公頃到111年底降至2914.51公頃,減少573.4公頃。

他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產值價格卻逆勢上揚,自109年谷底的新台幣29.95億元成長至39.37億元,增加9.41億元,增幅達31.4%。價格漲,漁民卻因養殖量不足,無法多賣獲利,且此一供需失衡,恐因養殖面積減少,難以回復。

郭建盟指出,海洋局應重視養殖面積銳減。對此,高雄市海洋局長張漢雄回答,將了解數據概況,提出對策;對於產銷失衡,也會與漁業署、學者專家定期針對魚種探討,進行失衡預警,若發現某一魚種多,就會勸漁民養殖別的魚種,避免失衡。

會後,海洋局透過訊息表示,養殖魚塭面積確實有減少,經進一步分析數據,大幅減少集中在110年及111年,正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最嚴重期間。生產成本增加及疫情影響,均導致養殖魚塭面積大幅減少。

海洋局指出,魚價上揚及養殖面積縮減,除受氣候影響水情,魚隻成長趨緩,主要為生產成本增加帶動池邊價格,如飼料原物料成本上漲、缺工、人事成本增加、氣候影響等及疫情影響等因素,所產生價格波動。

海洋局表示,高市近年推動新增劃設興達養殖漁業生產區範圍,向中央爭取經費改善養殖生產環境,加強輔導養殖漁民申請養殖用電優惠,以及將養殖漁業登記證從5年延長至10年等措施,盼發展養殖業及建構優質養殖生產環境。(編輯:戴光育)1121023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