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生物防治 高市以蚊攻蚊3階段2策略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31日電)高雄防治登革熱,投入「在地化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取代型生物防治技術」受外界關注。衛生局說明這項「以蚊攻蚊」研究三階段,以及兩項防治策略的考量。

南台灣埃及斑蚊分布縣市,每年都要面臨登革熱疫情挑戰,高市府自2021年起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進行這項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預計2024年著手進行跨國合作田間野放研究計畫,進一步有效落實登革熱科技防疫生物防治新策略。

衛生局表示,沃爾巴克氏菌原本已存在環境生物中,對人和動物不會造成危害,目前透過沃爾巴克氏菌對抗登革熱策略分兩種。第一是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埃及斑蚊,並與社區未感染的雌蚊交配,產下的受精卵會不能發育死亡,以至於野外埃及斑蚊數量逐漸減少,可暫為抑制施放地區的斑蚊數量。

但這種「族群抑制型」,將雌雄蚊分離成本較高,且要持續每年大量釋放才能維持。不過,由於雄蚊不會叮人,民眾不會感到蚊子增加,較易政策溝通及接受。

第二種「族群取代型」則是同時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雌性埃及斑蚊,並讓感染雌蚊和雄蚊交配,產生的子代帶有沃爾巴克氏菌,帶有沃爾巴克氏菌體的蚊子漸取代野外族群,使蚊子不易感染登革病毒,從而降低人類感染機率。

優點是無需將雌、雄蚊分離,經費較低;效期長,初期施放6到8個月,日後需要時再補施放;缺點是雄、雌蚊一起施放,民眾仍會受蚊蟲騷擾。

高雄市透入這項生物防治技術研究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分離本土沃爾巴克氏菌菌株,目前已有初步成果,成功發現並分離有效菌株;第二階段為轉殖及族群放大,沃爾巴克氏菌取代型模擬研究;第三階段為田間野放試驗並評估成效,民眾風險溝通及科普衛教。(編輯:孫承武)112103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