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3日電)花蓮種植雜糧近1500公頃,其中大豆占1/3,為推廣國產大豆特色加工,以及拓展雜糧市場通路,推出加工品如豆漿、天貝、千張(又名黃豆紙)等,並藉由各式料理盼能輕鬆端上家戶餐桌。
農業部農糧署指導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員-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於11月舉辦國產雜糧的料理工作坊,學習料理天貝與千張,經過近1個月學習,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學員們共同研發的10道國產大豆食譜。
青農林祐賞來自高雄,雖然所學和農業毫不相干,但想在大自然中工作,配合政府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和大學同學來到花蓮承租農地,努力學習栽種雜糧,「一開始連作物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幸好夥伴們互相學習協助,如今50公頃土地都能年收2穫。
農糧署東區分署副分署長陳吉村表示,民國9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過去相關豆類加工食材都高度仰賴國外進口,不合乎節能減碳要求;近年青農返鄉漸多,協助取得土地、機械、栽培技術等,讓青農栽種雜糧作物。
陳吉村指出,在壽豐鄉種植有100公頃雜糧,包括大豆、黑豆、蕎麥等,因經濟價值高,也輔導後續加工,如豆漿、天貝、千張等產品,協助能在產地及各消費地點行銷。
農糧署東區分署說明,輔導宜蘭縣及花蓮縣建置112年度國產雜糧集團產區11處,總面積1495公頃,建置面積中取得有機驗證約489公頃、產銷履歷654公頃。
擴大規模給予獎勵金,集團土地面積較前一年度每增加5公頃,額外核發擴大契作面積獎勵金新台幣1萬元,上限20萬元;若集團土地面積的安全驗證比例(產銷履歷、有機驗證或友善審認比例)達80%(含)以上者,每公頃額外核發擴大安全驗證面積獎勵金1000元,上限20萬元。
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姊妹,將巴東料理與天貝結合,製作蔬食者也能享用的巴東天貝;台灣婦女將蝦鬆改為天貝鬆製作成沙拉,讓健身者在減重同時,也能藉由天貝高蛋白增加肌肉量。在千張的料理中,取代麵皮作為無麩質、澱粉的料理,像是越南籍姊妹就用來包裹蝦子、絞肉、芋頭,成為一道風味特別的「蝦捲」,或製作千張甜點。(編輯:陳仁華)112121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