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探尋清代府城防禦機制專題2-安平小砲台(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9日電)穿越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安平舊部落,安平小砲台就在綠蔭池水上,即使連遊客也不多看一眼,但仍是清朝安平大港4座砲台之一,兼負海防要務,也見證台南海岸線近3世紀變化。
從台南舊城區沿著安平路往安平舊部落前進,左側是百年歷史的台南運河,右側是密集店家,直到人車擠爆的狹路,算是進入安平舊城核心,老街窄巷古廟充斥,不回首再往前行,經過安平開台天后宮,越過左側墓區,直轄市定古蹟安平小砲台映入眼簾。
在安平古堡等眾多古蹟景點雲集的安平區,安平小砲台是個不起眼的存在,遊覽過安平大砲台的億載金城後,更覺得安平小砲台簡陋極了,佔地極小,只有2尊小砲及1面簡介小牌,一眼就可看盡,莫說當地人司空見慣,連遊客都鮮少駐足停留。
不過,安平小砲台雖不知名,卻見證台南海岸線近3世紀變化,從沿海而成陸地,現代人很難想像砲台前方竟是汪洋,海岸地形變化如此劇烈,數百年前的海防據點,如今已成紀念景點。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資料顯示,安平小砲台變遷大致分為4個時期,第1個時期推測是郝玉麟於1733年(清雍正11年)創建。第2個時期是姚瑩之2次修建,首次是鴉片戰爭,1840年(清道光20年)為土築砲墩;第2次是隔年添砌石壁及安置大砲。
第3個時期是周懋琪重修。第四個時期是民國以後,1949年(民國38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軍事要地興築防禦工事,在砲台建造1座碉堡,1985年(民國74年)拆除。
安平小砲台修築修建時期正值引進西式砲台前,不僅是台灣中國舊式砲臺後期代表作,兩座砲台間還有1條長200多公尺砲墩互通有無,見證台江變遷與鴉片戰爭歷史。
現今安平小砲台規模是清朝道光時期鴨片戰爭築建,不久後被億載金城取代;但安平小砲台仍堪稱是台灣中式舊砲台後期代表作,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砲台。(編輯:孫承武)113020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