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廢棄牡蠣殼 澎湖啟動循環經濟再利用

解決廢棄牡蠣殼 澎湖啟動循環經濟再利用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澎湖縣15日電)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今天發表首座牡蠣殼資源化處理設備,每天可產出600斤牡蠣粉,並與產官學合作開發非結構性循環建築資材,解決廢棄牡蠣殼問題。

水試所澎湖中心今天在西嶼大菓葉工作站啟動澎湖首座牡蠣殼資源化處理設備,現場並實地進行牡蠣殼操作生產出大小不一的牡蠣粉等循環資材,包括澎湖縣政府農漁局長陳高樑、環保局長楊書舜、觀光署澎管處長洪志光、西嶼鄉長李添進與水試所澎湖中心主任謝恆毅等人都到場見證廢棄蚵殼循環經濟的新紀元。

謝恆毅表示,牡蠣養殖是澎湖重要的經濟產業,單單淨肉逾1200公噸,但每年所產生的廢蚵殼數量逾2000公噸,為發展澎湖生物性碳酸鈣循環經濟,依澎湖牡蠣養殖產業規模、區位與節能減碳等因素,去年斥資打造一座移動式的牡蠣殼資源材料化產線,選定在澎湖西嶼鄉進行示範,未來穩定運作,可適時解決廢棄牡蠣殼問題。

陳高樑表示,澎湖堆積如山的廢棄蚵殼,後續處理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市容,澎湖人受蚵殼之亂,縣長陳光復上任後,在去年完全清運剷平,未來會持續向中央爭取經費,就地處理蚵殼問題。

謝恆毅表示,牡蠣殼資源材料化產線正常運作,每小時可產生5至60目以上(相當於的0.25至4mm)等3種粗細等不同規格的牡蠣殼粉,每天約600公斤,一年操作200天處理量約可達700噸,初期每年可協助澎湖3成的廢棄牡蠣殼資源化成循環資材再利用。

水試所澎湖中心表示,牡蠣殼屬於生物性碳酸鈣,具有多元應用的潛力,目前已應於工業、農業、食品和醫美等領域。為發展牡蠣殼多元在地利用,澎湖中心與澎管處、各鄉巿公所、成功大學、台北科大與育成中心等產官學合作,利用鹼激發、3D列印等技術,發水下復育材料、文創商品、再生綠建材複合式循環資材、非結構性建築構件與基礎公共設施原型開發,達到永續利用,共創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雙贏目標。(編輯:黃世雅)113031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