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陷景氣陰霾 學者:台積電成產業鏈最後防線

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1日)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全球經濟深陷疫情、戰爭、通膨與地緣政治4大衝擊,導致科技業景氣反轉,但即使消費電子需求放緩,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全球市占率稱霸,「台積電將成產業鏈最後一道防線」。

劉佩真今天應台灣證券交易所之邀,以2023年台灣整體產業景氣剖析與展望演講,她說,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達3.45%,明年會進一步下修到2.91%,在詭譎多變的經營環境下,今年影響產業景氣的方向圍繞在4大主軸,疫情不止、戰火不歇、通膨不退、美中不和。

她說,俄烏戰爭牽動原物料、能源、糧食價格,中國在疫情下封城、限電,影響產業供應鏈,科技產業在今年面臨景氣反轉。

她直言,過去30幾年來在全球自由貿易政策及專業分工影響,半導體業呈現高效率的運作模式,但目前半導體業已不再只是業務及技術競爭的模式,地緣政治的影響加重,連蘋果推出中國在地化供應策略也生變,原本規劃中國當地需要的產品就用當地供應鏈,並在去年大力扶植紅色供應鏈,不過到了今年整體市場氛圍已經不同。

劉佩真強調,台廠在中國晶圓代工、封測產能比重均僅個位數,中國的封城效應影響有限,但全球各國大力扶植本土半導體製造業,加強與海外半導體廠合作,台積電就成為各國爭取的首選對象。

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處在全球制高點,她分析,主因台灣8吋廠占比達20%,是全球第一,先進製程部分,不管是10奈米、7奈米以下,甚至3奈米製程,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69%、78%、98%。

她說,台灣半導體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主因在各國不斷砸下重金扶植半導體產業,對台灣來說,這些工業大國是否會把台灣的半導體資源不斷往外移,將是觀察重點。不過,台版的晶片法已通過,未來在租稅減免下,對大型台系半導體業者在台發展有利,也可鞏固台灣全球第2大半導體供應商的地位,只是也須留意大中小型業者資源分配的問題。

說到今年半導體業深受地源政治影響,她認為,主要從美中科技戰開始,加上今年又爆發俄烏戰爭,又有台灣危機,讓半導體產業夾雜更多地緣政治因素。

美國推出5年527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的晶片與科學法案,領補助款的業者10年內不得到中國投資,有選邊站的意味,也要包圍中國,限制半導體業的發展。

她坦言,美國10月加強對中國半導體業管制,全面打擊中國的人工智慧(AI)、超級電腦,美中科技戰來到2019年以來最高峰,從設計、製造、記憶體,設備及材料合力圍堵,但美國對中國加碼管制的負面效應是否會漫延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大家也都嚴陣以待。

回到台灣部分角度,她說,大家對中國軍演非常擔心,台積電仍可扮演「台灣矽盾」重要角色,若台積電無法正常營運的話,無疑對全球產業,乃至於經濟都會重挫,因台積電先進製程比重高,聯電在14奈米已經止步,所以先進製程都是台積電貢獻,台灣半導體業面臨新的變局,更應強化先進製程的全球主導力。

她指出,目前外商美光、艾司摩爾持續投資台灣,但仍須觀察台廠未來承接急單的能力;雖然目前為止,不管是天災、戰爭,或是晶片荒,台灣半導體業者都扮演救火隊角色,也需觀察兩岸關系緊張,台廠承接急單的機會是否稍微下滑。

對於國際客戶是否增加第2供應來源,要求台灣分散生產基地,她說,因台灣半導體業產能9成都落在台灣本土,與其他科技業大不同,所以承受的壓力也較大。

美國希望鞏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供應國地位,她認為,美國強項在設計與垂直整合製造(IDM)廠的部分,美國製造高峰曾來到37%,但現已滑落到12%,所以美國希望這次能提高在美製造比重,建構完整供應鏈,並圍堵中國,避免中國未來成為半導體強權的可能。

以台灣角度來看,她評估,美國對台積電南京廠豁免一年的限制,但因台積電在中國製造占整體比重仍低,所以影響不大,且台積電直接出貨中國的AI、超級電腦用晶片也不多,只是未來仍需提防間接影響。(編輯:潘羿菁)11111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