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看矽谷銀事件 籲監理要跟上腳步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日電)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今天表示,美國矽谷銀行2019年到2021年資產成長1倍,但監理機關沒看到銀行資產快速成長的風險,加上利率攀升時證券價格大幅下跌,呼籲監理上不能輕忽銀行資產以市值計價的重要性。

經濟日報今天上午舉行2023大師論壇,邀戴蒙(Douglas W. Diamond)以「銀行與金融危機」為題進行演講。戴蒙長期鑽研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危機與流動性議題,關注契約如何改善金融體系,促進金融市場有效運作。

銀行的負債是民眾存款,通常具備短期、流動性高特性,銀行的資產可能有放款、證券等,需根據利率風險進行避險。

戴蒙表示,金融業本來就會碰到資產負債期限匹配的問題,美國過去長時間維持低利率政策,短期大幅提升利率本來就可能導致問題。過去很多金融危機,肇因於短期債務出現問題,像是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也不是因為手上現金不夠。

銀行如何監督高風險放款,戴蒙指出,銀行主要是透過放款分散化來達到目標,大型銀行也會想辦法分散資金來源,美國花旗就在各國開分行,目的也是希望吸收不同來源的存款,畢竟不太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同個時間想領錢。

以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事件為例,戴蒙分析,SVB超過6成資產放在中天期的美國政府機構發行證券,流動性算高,但是沒有按市值計價,當利率大幅上升時,證券市場價格大幅下跌。

戴蒙表示,SVB客戶多數都是高科技新創公司,放款領域太集中,加上利率大幅提升,銀行需要支付給存戶的利息馬上就得反映,加上用戶都在相同的社群媒體看到資訊時,恐慌發生時,就導致短時間大量擠兌。

他解釋,擠兌屬於「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們愈害怕,最後就可能發生。假如有人開玩笑說,在報紙第二頁有銀行擠兌(bank run)消息,但實際上是銀行辦路跑,由於英文字詞run相同,如果沒仔細看,大家以為發生擠兌,衝去銀行領錢時,這家銀行就真的會完蛋。

戴蒙認為,從矽谷銀行事件可以了解到,不是每個銀行都可能產生擠兌,重點在於要讓存戶有信心,不要同時間想把錢領出來,如果真的出事,政府承諾存款保障是最後的防線。

他也指出,SVB資產原先不到1000億美元,但在2019年到2021年間資產成長一倍,但監理卻沒看到快速成長的風險,依規定超過1000億美元後應該受到更嚴格監管,但又有2年的調適期,監理上也有出錯。此事件可看到監理上輕忽市價機制問題,SVB持有大量政府機構證券,卻沒考量市值計價,是很愚蠢的做法。(編輯:張均懋)1120601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