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9日電)針對國際碳定價趨勢,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台灣產業界面臨轉型壓力,除了自身減碳,購買碳權抵換也是策略之一,今年掛牌上路的碳權交易所兼具交易公平和認證專業性,未來可在淨零轉型過程助企業一臂之力。
王美花今天出席「碳市場啟航 永續未來新篇章」高峰會致詞表示,全球面臨的減碳挑戰為進行式,企業排出多少碳就須付出相應的成本,目前國際碳定價收入已達千億美元規模。
談及國際碳定價趨勢,王美花指出,歐盟每噸碳介於80至100歐元,台灣正在研議的碳費費率則有每噸碳新台幣100元、300元甚至500元等,國際間碳定價有所差異,主要是因爲台灣和歐盟採取不同制度。
王美花說明,歐盟碳交易市場採取總量管制,也就是有免費配額,企業碳排放量在總量之上才須繳碳費,或是透過購買碳權抵換碳排量;台灣的碳費制度則是從「樓地板」開始,依照企業的碳排放量徵收碳費,與歐盟不同。
王美花表示,台灣產業以出口導向為主,國際減碳壓力勢不可擋,不僅半導體和紡織業等製造業在供應給國際大廠時,面臨減碳壓力,住宿業等服務業者也反應,須回報旅客住宿產生的碳排量。
她說,企業除了自行減碳,也可透過購買國內外的碳權抵減碳排量。觀察國際碳交易市場,新加坡規劃企業2024年起,可採取國際碳權抵換5%碳排放量。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今年10月也啟動「J credit」碳信用交易,初期以國內碳交易為主,後續才會開放國外碳權。
王美花強調,面對淨零轉型,企業首先須自行減碳,接著再以購買碳權方式抵換,減碳是企業不得不做的事情,「和做生意一樣重要」,而且攸關企業能否接到訂單;經濟部也透過預算編列補助企業更換器材,及專家團輔導碳盤查,並鼓勵大廠攜手中小企業共同減碳。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成立,王美花表示,媒體近日報導指出,碳抵換市場去年首度出現10年來首度下滑,主因為觀念不正確及認證不實;台灣碳交所兼具交易公平和認證專業性,未來可助企業在減碳轉型過程中一臂之力。
身兼證交所和碳交所董事長的林修銘致詞表示,2023年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里程碑,今年初立法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劃在2025年徵收碳費,2023年至2030年淨零商機預估帶動民間投資4兆元以上,創造5.9兆元產值,並提供超過55萬個相關就業機會。
林修銘表示,證交所規劃於11月底啟動預收碳權、款項等開戶作業,以銀行信託機制保護買方權益;除提供碳諮詢、知識分享和推廣等服務,人才培育也是碳交所的重要任務,以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等國際淨零挑戰。(編輯:楊蘭軒)11211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