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台積電產線全球化是趨勢 高成本不會成阻礙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波士頓4日電)台積電赴美設廠進度引發關注,「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米勒受訪指出,台積電產線全球化是自然應發展的趨勢,他認為台美工作文化差異或在美生產成本較高等因素,不會成為台積電在美設廠的阻礙。

以「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享譽全球的學者米勒(Chris Miller),日前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他不認為台灣半導體成功模式可被其他國家複製,但台灣半導體產線必須走向全球化,這是非常自然的。

台積電規劃在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美國亞利桑那(Arizona)設廠,日本廠預計2月底開幕,美國廠相對進度推遲,引發各界討論。

米勒受訪表示,他不認為在美國打造晶圓廠特別困難,例如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長年在美國建立了許多賺錢的晶圓廠,韓國三星(Samsung)美國廠也已順利營運並獲利。

米勒表示,台積電赴美設廠要適應新環境難免有挑戰,包括需了解新的市場,學習跟當地政府與工作人員溝通,「這就是為何企業全球化並非易事,但不代表不需要走全球化之路」。

外傳台積電赴美設廠阻礙之一是工作文化迥異,例如美國不像台灣工程師願在週末或半夜加班處理緊急狀況。米勒直言,他對此說法高度懷疑。

米勒以歷史為例,美國在1950年代是晶片製造龍頭,當時曾聲稱美國文化最適合晶片製造,之後日本成為晶片製造先驅,也宣稱原因是日本有最好的工作文化,現在晶片製造重心轉向台灣、韓國,台韓又說自己才有最好的工作文化。

米勒表示,「對我來說,晶片產業領先國的替換速度太快,文化很難當作有效的解釋原因。」任何有意全球布局的企業,都需設法讓自己的工作文化,適應不同地緣環境。

至於赴美生產晶圓成本較高的疑慮,米勒也不認為是阻礙。他表示,各企業對美國製造的評估差異很大,例如德州儀器一直在美國設立新的晶圓廠,因為相信美國是最有效率的產線。

米勒指出,台積電獲得全球性成功並非靠低成本的效益,是因為台積電擁有更好的科技,他認為過度強調成本問題,反而會貶抑台灣半導體的高效能生產力,「台灣工程師的競爭力不是因為低薪,是因技能高超」,他也從未聽過任何晶片公司總裁說想要的是便宜人力,只聽過想招攬最頂尖的人才。

被問到是否樂觀看待台積電赴美設廠進展,米勒謹慎表示,「需靜觀情勢發展」,關鍵是台積電不可能在美國追求低成本效益的生產線,台積電不是低階晶片製造廠,已有太多其他公司在做便宜的晶片。

外電日前報導,美國政府近期將補助數十億美元給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先進晶片業者。米勒表示,他相信多數申請補助的業者都預期這筆預算快發下來了,只是尚不知具體額度,美國通過「晶片法案」,目的是鼓勵增加在美國的晶片投資,強化供應鏈韌性,但美國不是要打造完全「自給自足」的晶片生產。(編輯:楊蘭軒)113020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