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逾一甲子財部印刷廠 一窺台灣歷史拚數位轉型

成立逾一甲子財部印刷廠 一窺台灣歷史拚數位轉型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中12日電)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財政部印刷廠在此背景下成立,以印刷發票作為本業,早年發票上可見「反攻大陸消滅朱毛」、「愛國商人不設私帳」等文字,猶如見證台灣社會發展史;如今統一發票走上雲端,印刷廠也啟動數位轉型大計,扭轉實體印刷業績頹勢。

財政部印刷廠(前身為台灣省政府秘書處印刷廠)成立於1949年,或許名氣不如別家國營事業響亮,不過,你我日常消費少不了的統一發票、國產鮮乳盒上的小牛標章、印花稅票等,皆誕生於此,可說是名符其實「發票與它們的產地」。

攤開廠內觀光工廠保留的歷代統一發票,1950年代版本可見「反攻大陸消滅朱毛」文字,後演變成「愛國商人不設私帳」,再到21世紀初企業客製化印有棒球明星的全彩發票,以及如今的「網路報繳稅方便免排隊」字樣,75年的印製經驗,記錄台灣社會發展軌跡。

印發票這門生意,在外界眼中看似穩賺不賠,不過財政部印刷廠牆上斗大16字標語,上排「省錢、找錢、賺錢」,下排「以最少的錢、做最好的事」,道出傳統印刷業在一波波數位轉型、淨零浪潮下的艱辛,以及勢必得遵守的生存法則。

財政部印刷廠廠長王國龍表示,財政部印刷廠的手開發票價格將近30年「沒起價」、一本僅新台幣10幾元,即便面對物價逐年攀高、尤其俄烏戰爭導致進貨成本上漲5、6成,印刷廠服務的營業人有約89萬家、占全台使用統一發票營業人逾8成,「不能讓他們沒發票可開,只要有人需要,就會繼續印」。

除吸收成本漲幅,減碳「少紙化」也帶來相當大衝擊。王國龍指出,以2023年來說,財政部印刷廠印製逾15億張紙本統一發票,占全台發票總發行量比率僅14.5%。

王國龍透露,當年財政部要推廣雲端發票,就是印刷廠提案建立電子發票整合服務,研究透過手機兌獎是否可行,後來刷載具、存雲端成為新國民運動,兌獎APP新增歸戶功能,中獎獎金可匯入指定帳戶,讓發票「無紙化」成真,在外界看來當初的提議或許是「拿刀砍自己的手」,但資訊化、數位化為大勢所趨,轉型也已是箭在弦上。

為填上發票業務縮減的缺口,王國龍表示,財政部印刷廠致力拓展營運觸角,包含印製菸品辨識貼紙、各類大專院校及語言測驗試卷證書等、MIT微笑標章、台灣豬證明標章、3倍券封套與5倍券包材等,五花八門的印件雖挹注印刷廠「開源」,他也坦言,「大家都明白這些多半無法永遠一直印下去」。

王國龍指出,廠裡專業人員雖經驗老道,但也明白「不進就是退」,因此透過國際交流學習新知,引進歐洲一物一碼、虛實合一作法,也就是不只做實體票證的印刷,另可透過印件上的二維條碼(比如QR code、data matrix)提供追溯、驗證等資訊管理服務,「這張票證就不是死的,而是有生命的」。

他舉例,果菜產銷公司產品上的有機標章一隅,若有嵌入條碼,透過掃碼就可在專屬的後端封閉系統上,得知配發地點及批號等資訊。

或是應用在電子發票證明聯、縣市政府發放振興消費券,一般民眾看票面上印的序號是2個英文字母加上一串數字,但其實二維條碼裡還嵌有肉眼看不見的加密變動碼,由於票面序號與其搭配的加密變動碼是綁定在一起的,後端系統一掃描,就可得知2者是否吻合;若有人蓄意變造票面序號,導致與變動碼「兜不起來」,就會被抓包。

王國龍說,這樣的技術不僅是數位防偽關鍵一環,以振興消費券而言,也有助加速核銷,節省行政程序與時間成本,「這方面的knowhow(技術),我們已經ready好了,就等著與更多有需求者接洽」,目前更已將印刷防偽、資訊流的虛實合一,定位成轉型最大引擎,即為印刷廠加裝統一發票以外的第2隻翅膀,不只要省錢、找錢,另闢賺錢之道才能實現永續經營。(編輯:潘羿菁、張良知)113021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