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半導體領先至2032年 專家:國際合作加強研發安全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台北25日電)半導體重要性提升為國家安全等級,歐、美等世界各國爭相補貼半導體產業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認為,台灣半導體可望領先至2032年,在下世代半導體技術方面,台灣要與國際合作,並加強研發安全。

楊瑞臨表示,地緣政治因素持續不斷延燒,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備受各界關注。台積電將於明年量產2奈米製程,估計在9埃米製程技術之前,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都將維持領先地位,約至2032年。

下世代半導體技術將具新晶片架構,包括歐洲、美國都會投入布局。楊瑞臨說,中國也會力求突破,達到自主化;台灣未來應與國際合作,並在過程中,強化研發安全,將相關安全機制納入生態系。

國科會「科學、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今天舉辦「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年度論壇,邀請楊瑞臨、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監曹世綸、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客座教授楊光磊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共同探討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經濟安全。

楊光磊回顧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美國是半導體的創始者,且摩爾定律幫助美國半導體產業前期發展,讓英特爾(Intel)成為全球半導體霸主,並維持很長時間,因為全世界集結資源遵循摩爾定律發展。

不過,「成也摩爾定律、敗也摩爾定律」,楊光磊說,摩爾定律促進產業分工,瓦解整合元件製造(IDM)模式,半導體製造朝向東方發展,因為製造與美國創新文化衝突,這是時代必然的現象。

美國於80年代被日本趕上,楊光磊表示,日本在鼎盛時期囊括50%全球半導體市場;但美國無法忍受被取代,讓日本進入失落的30年,不只產業失落,也造成人才斷層。

楊光磊表示,台積電選擇不被看好的晶圓代工領域,因為沒有競爭,得以從小企業成長,至今成為巨獸型公司。1990年代台灣股票分紅制度,吸引海歸潮,加上工研院培育台灣本地人才,促進半導體產業高速發展。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也讓世界看見台灣半導體的重要。

他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以製造為主,記憶體主要在日本及韓國,上游部分仍以歐洲及美國為主,因上游企業多經過近40年的長時間發展,中國大陸遭美國抵制,要突破的困難度極高,估計可能要面臨幾十年的困境。

地緣政治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有負面阻攔及正面幫助,楊光磊說,風險主要來自於美國,因為美國要降低半導體製造集中亞洲的風險,必然會要求台積電去美國製造,最近又傳出美國敦促台積電前往美國研發,這對台灣不是好事。

楊光磊表示,全球化已死,台灣要去面對,保持台灣既有競爭力,並持續發展,突破不必要的限制。美國製造會造成成本風險,應尋求彌補成本傷害的辦法;前瞻研究是美國的強項,在這方面可與美國合作,應避免與美國衝突、形成兩敗俱傷,要智慧對談。

楊光磊說,在歐洲及日本等非美國地區則充滿機會;至於中國問題很大,台灣可能會離中國越來越遠,但中國龐大市場不能忽視。台灣應在不影響競爭力的前提下,結盟世界各國。

楊光磊表示,台灣不是一片藍天、沒有烏雲,在面臨少子化的危機,應加強生產力;此外,在能源與環境方面應尋求平衡。

針對補貼政策,楊光磊說,補貼是最糟糕的投資,因為一次性補貼不夠,投資報酬率很差,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前瞻研究,他認為台灣不應錦上添花補貼半導體。

曹世綸表示,全世界都想要發展半導體,不過,有些國家與台灣是競爭關係,因此台灣半導體廠國際布局與合作需要有大戰略,應思考採取主動或被動策略。

徐遵慈強調,台灣有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應留在台灣,在面對地緣政治的挑戰下,台灣需要國家級戰略,跨業別共謀因應之道。(編輯:張良知)11306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