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海纜如台灣「數位生命線」 99%網路頻寬都靠它

中央社

海纜通信專題(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0日電)近年台灣海纜斷纜事件層出不窮,引發外界關注。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表示,99%網路頻寬都依賴海纜,可說是台灣的「數位生命線」;台灣面對境外勢力的壓力明顯高於其他國家,海纜斷纜應被視為國安問題。

海纜全稱為海底通訊電纜,把包覆著絕緣材質的導線鋪設於海底,過去傳輸電報、電話訊號,近年各國資料傳輸需求大增,海纜承載全球約9成的數據流量,可說是最重要的網路骨幹。台灣目前由10條國內海纜與14條國際海纜擔起通訊重任。

黃勝雄受訪表示,台灣約99%網路頻寬都靠海纜,海纜的重要性如同台灣的「數位生命線」,雖然目前也有微波、衛星等其他通訊方式,但在網路頻寬上,後兩者遠遠無法跟海纜相提並論。

海纜若大規模斷纜 LINE電話不通、Google無法搜尋

台灣如果發生海纜斷纜,黃勝雄表示,主要視海纜區域的影響,以這次中華電國際海纜3日在野柳東北方海域海底發生斷纜為例,因為是連到日本,加上馬上啟動其他海纜備援,影響相對小,多數人上網應無特別感受。

但如果是2023年台馬海纜雙斷,當時微波頻寬有限,聯外通訊明顯受衝擊,馬祖一度成為孤島。

「人手一機」時代來臨,社群平台發文、觀看YouTube影片、串流影音平台追劇,早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台灣如果聯外海纜大規模斷纜,恐怕連習以為常的「滑手機」都受影響。

黃勝雄說明,商業經濟活動、教育等對網路依賴度愈高的產業,所受衝擊愈大,網路流量幾乎都牽涉國際資料傳輸與檢核,即便業者伺服器落地台灣,相關服務還是有中斷風險,包括LINE網路電話、上網等恐都無法使用。

黃勝雄進一步解釋,如果是產業有封閉專用電路,例如金融、醫療以及軍政警消等領域,可能影響相對小。但他強調,外界可能認為手機通訊使用國內基地台、市話等服務仍可以維持正常,但傳統封閉式電路系統一定漸漸朝網路化演進,未來海纜大規模斷纜的影響層面只會變大。

台馬海纜年均損害5.1次 損率為全球平均值50倍

海纜斷纜不僅影響民眾上網與企業營運狀況,外界更關切的是,台灣海纜遭到損害,背後究竟有何目的。

黃勝雄指出,全球目前近450條海纜,一年發生約50到100件海纜損害事件,換算全球一條海纜每年約發生0.1到0.2次損害。但台馬海纜年平均損害高達5.1次,為全球平均值的25到50倍,明顯不符常態。

監察院報告也揭露,2019年到2023年國內海纜發生外力破壞或受損共36件,每年平均故障約7件,2023年甚至高達12件,為歷年最高。

以這次基隆外海的海纜損壞事件為例,海巡署初判疑為喀麥隆籍「SHUNXIN39」貨輪造成,外界懷疑貨輪有中國背景。黃勝雄分析,船行軌跡錯亂,船體狀態糟糕,且未特別進行捕魚或其他商業活動,「有點不合常理」。

黃勝雄指出,台灣面對境外勢力的壓力明顯高於其他國家,一有風吹草動都須「料敵從寬」,海纜斷纜當然會被視為國安問題。

他解釋,從台馬海纜事件來看,損害者並未承擔法律後果。敵對勢力可以透過海纜損害,了解台灣的因應措施,甚至計算台灣修復1條海纜需多少時間、是哪艘國際海纜船來維修,未來若發生戰爭,皆為重要情資,因此不管是否為蓄意破壞,都應避免讓敵對勢力得知相關資訊。

破壞海纜已修法祭重罰 專家:應強化執法與威嚇

台灣近年多管齊下強化通訊韌性與海纜防護機制,例如,海纜業者僱用船隻巡邏,向靠近海纜的漁船示警,海巡署也透過系統觀測,勸離靠近海纜的船隻,盼減少海纜事故。

數發部官員坦言,可以切斷一條海纜,就有能力切斷好幾條海纜,未來須思考海纜建置能否更深入海床,以及建立更為隱密的海纜,減少被破壞機率。

數發部去年透過「推動國際海纜登陸站韌性建設計畫補助案」,業者可申請新建海纜站與2處備援機房的電力與安全防護等設備作為補助項目,目前已補助中華電信新台幣1.9億元新建國際海纜登陸站及備援機房,以增加台灣聯外的國際海纜數。

此外,當海纜或微波無法使用時,數發部也規劃使用SES中軌衛星、OneWeb低軌衛星系統來做支援,確保軍政指揮體系通訊不中斷。

黃勝雄表示,政府已經有多項措施加強通訊韌性,但防護成本只會愈來愈高、且相對被動,台灣2023年已修正電信管理法,把毀壞海纜納入處罰範圍,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但實務上如何蒐證與落實就非常重要,「不然修法只是訂好看的」。

他建議,台灣可以效法其他國家作法,強化威嚇手段。以去年底中國貨輪伊鵬3號涉嫌破壞連接北歐與中歐國家的海纜事件為例,雖不是實際扣押船隻,但經談判後,中國同意德國、瑞典、丹麥和芬蘭等4國人員登船調查。他說明,一方面登船是釐清有無違法,二來要讓船隻知道不能蓄意破壞海纜,「要有相應後果」。(編輯:潘羿菁、楊蘭軒)11401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