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 台北市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取得史無前例第3任期後,官媒新華社今天發出約1萬8000字長文的人物介紹,包含其涉台經歷。文章中,習近平彷彿完人,愛國愛民又有過人精力,自是擔任領導人的不二人選。
中共20屆政治局常委領導班子23日公布,習近平大權獨攬,其餘常委皆為其親信,引發外界不少爭議。新華社傍晚則是發出標題為「新征程領路人習近平」的特稿,從方方面面談習近平的英明和功績,並細數從年輕時下鄉當「知青」時至今,每個階段心心念念的都是「人民」。
習近平1953年6月出生,16歲時到陜北農村插隊勞動7年。他在梁家河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文章說,他帶領鄉親們打拚、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一年後,村民吃不飽飯而去逃荒的情形看不到了。」
文章還說,艱辛的農村生活使得習近平格外珍惜糧食。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他多次就食物浪費的情況作出批示,要求開展「光盤行動」,並反覆叮囑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文章強調,「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習近平的從政生涯,其夫人彭麗媛回憶,他的許多同學都出國賺錢去了,「他也不是沒有條件出去,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選擇了當人民公僕的路」。
文章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習近平卻為人民流淚」。1966年,初中老師在課堂上朗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習近平聽得淚流滿面。告別梁家河村時,他也是當眾哭了。
關於他的愛國思想,文章說,「習近平深諳百年前中國的苦難,形容那時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2018年,他在山東劉公島考察時登上炮台遺址,面對黃海沉思良久,並參觀當地的甲午戰爭博物館。「這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島見證了一個多世紀前號稱『遠東第一』的清朝北洋海軍覆滅,戰敗讓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並賠償巨款給日本。」
文中另一處提到台灣的地方,是介紹習近平「化危為機、鐵骨柔情」。
文章說,2015年,習近平與前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實現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遇到逆流」。習近平提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等措施,「牢牢把握了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
今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不顧中方嚴正警告」訪問台灣。「解放軍在台島周邊海空域開展規模空前的實戰化聯合演訓,對『台獨』分裂勢力及美台勾連挑釁形成強有力震懾。」
文章又說,習近平曾長期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和浙江任職,與他長期共事的人說他是「台商台胞的貼心人」。 一名廈門台商債務纏身、日子難過,習近平多次與他座談,幫助解決問題。「台商感動地說,習近平的關心讓他一輩子都難忘。」
文章再次為習近平針對COVID-19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辯護,稱習近平在2020年1月24日那天因武漢疫情「夜不能寐」,第2天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疫情防控。這之前習近平已作出武漢封城的關鍵決定。
文章又說,2020年,習近平又「部署打贏『大上海保衛戰』」。文章並重申,「如果算總帳,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
在中美對抗方面,文章說,「處理好中美關係這一目前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是過去10年間習近平花心血最多的課題之一」;並稱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同時以各種對等舉措強力回擊,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倡導多邊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凝聚起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共識和強大力量」。
文章還就精準扶貧、生態保護、科技創新、軍隊改革等多方面談習近平的成就。
在個人特質上,文章則稱「對於不同意見乃至批評,習近平也寬容以待」、「習近平喜歡與知識分子、文學藝術家交朋友」、「習近平以過人精力投入繁重工作」等、「面對困難,他從不退縮;為了理想,他絕不放棄」等。
文章稱他是「體育迷」,並從激烈體育競賽中感悟出應對挑戰的法則,「他要求經濟工作向高水平足球比賽學習,不能僅講個人技術,還要上下左右形成整體」。
文章說,按照習近平擘畫的發展圖景,到2035年,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10億規模以上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
屆時,中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準,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編輯:張淑伶)1111025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