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呂佳蓉台北6日電)政府向中國大陸遞上橄欖枝,表態基於人道關懷立場,願意提供防疫必要協助。不過在當前兩岸氛圍下,如何提供協助既是政治挑戰也考驗彼此默契。學者分析指,民間管道是一個契機。
總統蔡英文在元旦講話時表示,看到近來中國疫情升溫狀況,只要有需要,基於人道關懷立場,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更多人走出疫情,有個健康而平安的新年。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晚表示,已兩度向中國表達願互助合作意願,實際提供哪些協助有待中國官方回應需求。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岳今天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這無庸置疑是表達善意,但問題是要怎麼有效地達到即時援助。當中的關鍵是,透過甚麼管道、用甚麼方式,能夠將援助實際傳達到中國大陸。
張五岳指出,依照現在的兩岸政治氛圍,雙方公權力要直接進行接觸談判、協商有難度,北京方面也會有它的考量。不過,既然是從人道關懷考量,他認為民間管道落實是一個契機。
張五岳表示,由於涉及醫療資源,這可分為兩個部分。在台灣內部由政府部門與民間共同努力,比如針對提供給中國大陸藥品等防疫物資的評估與盤點等,但在落實到大陸方面,民間管道是最快速、可行的方式。
他強調,台灣有豐沛的民間活力與NGO等團體,透過這適當的方式,「未嘗不是表達善意的機會」。
張五岳也說,這仍能有助於兩岸氛圍好轉,總統的善意也可實現,且大陸疫情有效控制後,這對總統所言的疫後兩岸健康有序的交流也有所幫助。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何美鄉則指出,台灣人非常早就在討論這個議題,基於人道立場,該人道就人道。但是,中國很大,台灣很小,難以思索找到一個著力點實質幫助他們,台灣也很難行。
她認為,政府提出人道幫助,比較像是政治上的象徵意義。但是提出一個善意說詞,拋出方案後會來評估可不可行。(編輯:楊昇儒)112010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