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檔案館長5度訪台 驚嘆台美軍事合作史淵源深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台北12日電)美國胡佛檔案館長魏肯近日第5度訪台。談到台美關係,他強調美國非常重視志同道合的盟友,在參訪過程中對台美淵源深遠的軍事合作史印象深刻,希望返國後以舉辦論壇等方式,讓這段有趣歷史在美國社會受到更多討論。

美國胡佛檔案館最著名收藏是「兩蔣日記」,對於台灣推動轉型正義,是否應拆除前總統蔣中正銅像,魏肯認為,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但依學術研究觀點,完全抹除史跡絕非好事,更重要是讓歷史被正確詮釋與認知。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第一副所長暨檔案館館長魏肯(Eric Wakin)昨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除了他妻子的家鄉加拿大,台灣是他訪問最多次的地方。他此行除拜會外交部、國防部、國安單位,就美中台關係交換意見,也拜會蔣家後代台北市長蔣萬安,並參訪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七海蔣經國總統圖書館等地。

談到台美關係,魏肯強調,專制與民主的理念間存在根本性差異,對美國來說「志同道合的盟友很重要」,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沒有人想要戰爭,「但我們深信必須捍衛自己的價值、信念與盟友」。

魏肯說,他此行印象最深刻的行程之一,是參訪清泉崗基地美軍足跡館,很多美國人僅知道美國與越南、日、韓有軍事合作史,不清楚台美也有淵源深遠的軍事合作關係,他認為在當下局勢,這段有趣歷史應更多被回顧,他返國後將舉辦研討會或以其他形式探討相關議題。

胡佛研究所是美國知名公共研究智庫,所轄檔案館創立於1919年,收藏超過百萬冊文獻與6000多個檔案資料,早年以冷戰史研究聞名,近年致力推展東亞與兩岸史料蒐集,目前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是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政大外交所的台灣人。

魏肯表示,蔣介石日記是館內浩瀚收藏當中,最受歡迎也最多人調閱的專檔,每年都有超過300名參觀者慕名前來,可說是學界研究近代中國必讀史料,學術重要性不言可喻。

至於台灣推動轉型正義衍生的「去蔣化」爭議,魏肯坦言,他知道台灣社會對如何處理蔣中正遺跡有很分歧看法,這不只是台灣獨有難題,美國曾經歷南北戰爭,當時南方支持奴隸制度的塑像或遺跡該怎麼處理,或如何正確「重現」(represent)這段歷史,都是一大考驗。

魏肯表示,有些國家選擇拆除一切威權時期雕像、重新命名街道,有些國家則選擇在雕像旁加註說明,「重新詮釋」其真正象徵意義,要走哪條路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每個社會須設法尋求最大共識,但身為歷史學家,他認為全面抹殺歷史絕非好事,重點應是讓歷史被正確認知。

魏肯表示,正如美國人必須坦誠面對蓄奴歷史,汲取過去教訓向前邁進,他認為最好的社會和解方式是開誠布公,盡力講述歷史的真相,但這在很多國家不容易做到,揭露禁忌歷史甚至會惹上殺身之禍。

魏肯表示,要理解歷史真相,研究兩蔣日記這類一手資料,有助一窺決策者當下思維,但個人日記呈現的僅是當事人視角,未必完全真實,閱讀時必須帶著批判性,並佐以其他史料交叉檢視,因此胡佛檔案館盡力收藏各類檔案,包括右派法西斯、左派共產主義,不會以意識形態或黨派篩選。

前總統馬英九2015年曾親自接見訪台的魏肯,前高雄市長韓國瑜2019年曾赴美訪問胡佛檔案館,相較之下,綠營政治領袖與胡佛檔案館互動似乎較少。對此魏肯笑答,「我們不能決定誰來訪問或不來」,但檔案館作為研究機構,立場中立。

魏肯舉例,雖然兩蔣日記是該館最有名的展品,館藏其實也包括被國民黨視為「漢奸」的汪精衛檔案,以及有台灣「民主媽媽」之稱的田孟淑(監委田秋堇之母)檔案。

胡佛檔案館館藏汗牛充棟,但遇上「手機世代」,魏肯坦言,他頗為悲觀,新世代兒童閱讀量大幅下降,習慣以影音、短訊息取代深度閱讀, 「吸收資訊的方式改變,將影響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力」。

魏肯說,檔案館運用各種社群媒體接觸年輕世代,提昇檔案數位化程度,也有專門的外展和教育團隊,「但年輕人總是跑在更前面,我們只能盡力追趕。」

兩蔣日記目前是以微捲複印方式展出,僅供到現場實體閱覽抄錄,不得翻攝。對於是否可能進一步數位化,魏肯說,館方向來支持資訊更為開放,但因館方不具日記所有權,展出方式是依當初蔣家後代託管的協議規定,因此要等國史館與蔣家後代間的所有權訴訟底定,才可能重新討論展出方式。(編輯:林淑媛)1120512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