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29日電)深陷自身經濟疲軟的中國,預計會以出口熱潮緩解國內的經濟問題。但紐約時報報導指出,這可能會招致一些國家的政治反彈,因擔心大量的中國商品會侵蝕自身經濟,導致工人失業、企業失去市場占有率。
中國國內經濟問題來自房地產危機,以及3年的嚴格防疫措施後,導致需求不足、消費支出疲軟。
據紐約時報報導,北京正在權衡,是否動用其作為出口國的巨大權力,設法穩定明顯受到國內問題困擾的經濟。
報導指出,中國現已主導了全球太陽能電板的銷售,並且已趕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在低技術產品的全球銷售方面,也正在逐步成長。
綠色能源是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領域,過去3年,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出口增長2倍,月均出口額達到近50億美元。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分析師秦炎表示,儘管歐盟、北美和其他地區的國家都在提高產量,但中國的出口預計將繼續成長。
在電動汽車方面,憑藉其在該領域的實力,中國的汽車出口在短短2年內成長3倍,月均出口額超過60億美元。上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額首次超過了智慧型手機。
報導訪問了昆易電子公司總經理陳忠明指出,去年該公司將45%的收入都用於研發。過去3年,公司員工增加了兩倍,達到450人。
他說,國內外的汽車製造商現在都願意將更多收入用於研發。
報導並指,對中國而言,依靠出口來推動成長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且從1月中旬以來,它已經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約7%。這使得中國商品的相對成本對其他國家的買家來說更便宜。
不過,中國的作法可能會招致一些國家的政治反彈,這些國家擔心大量商品的湧入可能侵蝕本國經濟,導致工人失業,企業失去市場份額。
以歐洲為例,歐洲的官員和商界領袖已表示,他們對中國激增的貿易順差感到擔憂,因他們已經在艱難應對中國汽車的湧入。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依賴世界其他地區來支撐自己的增長,對全球經濟前景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
世界銀行和其他機構的專家表示,要提振國內經濟,中國應著手加強醫療保險、養老和社會保障網其他方面的福利,如此中國家庭的消費信心才會提高。不過,轉變需要時間。(編輯:呂佳蓉/邱國強)1120629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